华西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经肝静脉途径双心室起搏器安置术

2017-07-21 石小宏 四川在线

近日,华西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经肝静脉途径双心室起搏器(再同步化治疗)安置术。

近日,华西医院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经肝静脉途径双心室起搏器(再同步化治疗)安置术。

患者是一名46岁的女性,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畸形”,曾在华西医院心内科做过旁道的射频消融,在心脏外科接受了三尖瓣成型和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自觉头晕明显,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患者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安置双心室起搏(再同步化治疗)为佳,避免将来发生心力衰竭。患者有行永久起搏器指证,但因为三尖瓣成型和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上腔静脉与肺动脉相连,常规经锁骨下静脉安置不能将电极植入右心系统。

经心内科全科讨论,起搏介入组的方元教授、胡宏德副教授凭借丰富经验,制定了经肝静脉穿刺安置双心室起搏器的方案。根据该方案,患者在X线透视下,由消化科的魏波医生穿刺肝静脉成功,经肝静脉置入三根8F可撕脱鞘;沿穿刺鞘置入心房和右心室螺旋电极,固定稳妥,起搏阈值良好;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安置冠状静脉(左室心外膜)电极,固定稳妥,起搏阈值良好;在右上腹皮下做起搏器囊袋,置入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并予以逐层缝合。术中及术后患者感觉良好,术后患者QRS波明显变窄,证明再同步化效果良好。

作者:石小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2)
#插入话题
  1. 2018-02-20 fusion
  2. 2017-07-23 pearl248

    不错的病例,学习了。想知道患者QRS波>140ms吗?房扑几比几下传,如何调AVDelay,是否还口服了抗心律失常的药?谢谢!

    0

  3. 2017-07-23 明天会更好!

    谢谢分享,很不错。

    0

相关资讯

BMJ:起搏器电池寿命太短怎么办?

想象一下,花了3000英镑买了一块新手表但是不能充电也不能更换电池。尽管手表的电池预计可维持至少10年,但是6年之后你觉得它太单调或不好用,即使它还能使用1年以上,别人劝你更换手表,你会换么? 这也反映了所有安装心脏植入电子设备如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患者的处境。但对他们来说更换电池会增加他们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会给他们带来生命威胁。 超过一半的患者因为心脏起搏器电池没电需

FDA批准**无导线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

美国美敦力公司称,该公司开发的一款长约1英寸的植入右心室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 Medtronic)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FDA指出,Micra适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搏徐缓-心搏过速综合征等心搏不规律患者。但是对于已有植入设备且会影响起搏器或严重肥胖或者静脉无法容纳7.8 mm导引鞘或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无导线起搏器获FDA批准,它有哪些优势?

起搏器是目前为止治疗心动过缓患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的患者植入了心脏起搏器,因为诊断和技术等原因的限制,实际需要植入起搏器的人群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以往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是通过上腔静脉将起搏器电极送入心室心房,将连接电极的起搏器埋于皮下从而实现心脏起搏。 近期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款无导线起搏器micra;对于将要植入起搏器或者更换起搏器的患者而言,其似乎是

FDA批准一款MRI兼容心衰设备,允许携带起搏器检测

日前,美敦力公司旗下MRI兼容的心脏节律和心力衰竭设备获得FDA批准,该设备允许身体任何部位带有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设备的患者,可直接进行MRI扫描。美敦力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每年约12%至16%体内有心脏装置的患者需要进行MRI检查,但是由于MRI可能会对起搏器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实际上仅有小于1%的患者接受过MRI成像检查。声明中提到,得益于FDA对该项设备的批准,体内含有Medtronic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半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TnT会短暂升高,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可能有医生会发现,有些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后心脏肌钙蛋白T(TnT)水平会升高。这是否代表心脏有受损?是否需要处理?

装了起搏器,就不能做核磁共振了吗?

起搏器在中老年患者的植入越来越多,恰巧这些人群是脑血管病、脊椎疾病、肿瘤等高发人群,很可能要经历MRI检查。但传统起搏器一旦植入后,是不能做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是否有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