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靶向药物效果——未疗先知or因治而变?

2014-08-12 smoon 医学论坛网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凯教授分析了靶向药物效果:“未疗先知”还是“因治而变”? 肿瘤血管网中存在抗血管药物的特异性靶点(异常血管内皮细胞 )、其数量与初始疗效可能相关 :疗效可能治前评估。而抗血管生成治疗靶点的不稳定和肿瘤血管网的异质性导致了:原有靶点发生突变、新的靶点浮现出来、新的靶点又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 疗效需要动态观察、治疗应该“随靶而变” 不同于TKI,以抗血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凯教授分析了靶向药物效果:“未疗先知”还是“因治而变”?

肿瘤血管网中存在抗血管药物的特异性靶点(异常血管内皮细胞 )、其数量与初始疗效可能相关 :疗效可能治前评估。而抗血管生成治疗靶点的不稳定和肿瘤血管网的异质性导致了:原有靶点发生突变、新的靶点浮现出来、新的靶点又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

疗效需要动态观察、治疗应该“随靶而变”

不同于TKI,以抗血管生成药物“最狠”地抑制肿瘤微环境细胞上靶点的活性,不一定能换来最大疗效。临床医师应该追求“足量而非过度的治疗”,以达到“平衡抑制”的效果,方可事半功倍。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案。因此,只能通过动态观察各种指标、不断调整用药而渐入佳境。

在所有患者中治疗前预测EGFR-TKI疗效、筛选治疗优势人群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部分患者中治疗前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是可能的,但诸指标的可靠性仍需验证。应该在所有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治疗中动态观察、以随时调整方案。这对于接受抗血管生成治疗者尤其必不可少、是获得最佳疗效的基本保证。

作者:smoo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ASCO 2014:吴小华谈复发卵巢癌联合靶向治疗试验

大会报告之一复发卵巢癌PARP抑制剂olaparib±抗血管TKI cediranib疗效的对比 题目:一项在复发铂类敏感卵巢癌中对比PARP抑制剂olaparib单药与联合抗血管生成cediranib疗效的2期随机试验(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comparing effica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RP inhi

ASCO 2014:进展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创伤低于标准治疗

标题:日本妇科肿瘤学组报告:比较在Ⅲ/Ⅳ期卵巢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腹膜癌中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及新辅助化疗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两组间治疗创伤的Ⅲ期临床随机试验 背景:该课题组在前期治疗Ⅲ/Ⅳ期卵巢、输卵管癌和原发腹膜癌的临床试验中(JCOG 0602)已对比了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PDS)和新辅助化疗后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组(NAC)的治疗结果(EORTC55971 及CHORUS两项

STM:新型广谱肿瘤成像及治疗靶向平台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Carbone癌症中心(UWCCC)的科学家们报告称,一类新的肿瘤靶向性药剂可搜索发现数十种实体瘤,甚至照亮抵抗当前疗法的脑癌干细胞。 更为重要的是,数年的动物研究和早期人类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这一肿瘤靶向性的APC(alkylphosphocholine)分子可以将两种“负载物”:放射性或荧光成像标记物,或结合并杀死癌细胞的放射性药物直接传送给癌细胞。 这些研究结果被选作封

CSMO 2014 :胃癌靶向治疗的问题与发展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会上,沈琳教授介绍了胃癌">胃癌靶向治疗的问题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肿瘤生物学特征及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如何实现靶向药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个体化治疗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失败,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和个体化差异, 不仅是靶向药物需要选择靶点和合适的患者,细胞毒药物也

CSMO 2014 :乳腺癌药物治疗新进展

在7月4日的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的佟仲生教授介绍了乳腺癌">乳腺癌药物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已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关于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模式。而随着新药的开发及一些循証医学证据的不断公布,对乳腺癌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版)

本文从驱动基因检测、EGFR-TKI、ALK和ROS-1融合基因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方面详细阐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最终得出: 对于功能状态评分0~1分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在没有明显咯血和肿瘤侵犯大血管的情况下,推荐在一线化疗(卡铂/紫杉醇或顺铂/吉西他滨)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贝伐单抗在我国暂无肺癌适应证,但预计不久能获得CFDA批准); 对于晚期NS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