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microRNA可非特异地抵御HIV感染

2014-08-20 伊文 北京大学新闻网

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Antony K. Chen)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双院院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 以及艾滋病毒学家Eric O. Freed 合作, 发现了宿主细胞抵御HIV感染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df fr

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陈匡时(Antony K. Chen)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双院院士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 以及艾滋病毒学家Eric O. Freed 合作, 发现了宿主细胞抵御HIV感染的新机制。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pdf free]

先前的研究显示,RNA-蛋白交互作用在HIV颗粒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IV-1 Gag是HIV的主要结构蛋白,具备RNA 结合位点 (nucleocapsid domain, NC)。 通过与HIV RNA结合,Gag蛋白能以RNA 为支架, 在宿主细胞膜上大量聚合,最终形成含有数千个Gag的病毒颗粒 (图1A)。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ag也能与其它RNA如细胞内源长链RNA非特异性结合,并且支持Gag 聚合的RNA链越长,所形成的病毒颗粒越大。陈匡时等人据此提出假设:高表达细胞自身的microRNA(一种仅长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能迫使microRNA与HIV-1 Gag蛋白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干扰Gag 与长链RNA 的结合,抑制HIV颗粒的形成和传播。

结合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细胞生物学以及生化等手段,陈匡时与合作者证实,microRNA能与Gag结合形成microRNA-Gag复合体, 且该复合体能破坏Gag组装平台, 使病毒颗粒无法有效释放。 而组装失败的Gag平台将无法抵抗细胞的内吞机制(endocytosis),从而聚集在溶酶体(lysosomes),最终被降解。

与之前研究对microRNA功能的普遍认识(靶向特异mRNA 并导致基因沉默)不同,陈匡时等人发现microRNA能“非特异性“地断阻HIV 病毒颗粒形成。这一新机制有望为治疗艾滋病或其它逆转录病毒引起的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原始出处:

Chen AK1, Sengupta P2, Waki K3, Van Engelenburg SB2, Ochiya T4, Ablan SD3, Freed EO3, Lippincott-Schwartz J5.MicroRNA binding to the HIV-1 Gag protein inhibits Gag assembly and virus production.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Jul 1;111(26):E2676-83. doi: 10.1073/pnas.1408037111. Epub 2014 Jun 17.[pdf free]

作者:伊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Tumour Biol:广州中山三院吴祥元等发现抗病毒优化策略可预防HBV再激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近年来,与化疗相关的HBV再激活引起全球广泛关注。预防性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LAM)等,已被证明可有效预防化疗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然而,对于接受LAM预防性用药及化疗的患者来说,如果不清楚HBV再激活的潜在因素且缺乏优化管理,那么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HBV再激活。基于上述情况,我国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吴祥元等人展开

香港大学揭开H7N9短期感染人类之谜

图片显示人类支气管上皮组织,棕色部分显示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蓝色部分显示非感染的细胞。研究指H7N9病毒与2009年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相似。 H7N9禽流感病毒于今年年初肆虐内地多个省份,香港大学研究发现病毒在短时间内感染人类的原因。研究指,H7N9病毒能高度适应在人类呼吸道感染和复制,较H5N1病毒更易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的威胁。研究更指出,H7N9病毒专门感染人类肺部的关键细胞“二型

Thyroid:病毒感染或参与Graves病起病

不同GD患者甲状腺组织CD4+和CD8+ T细胞、以及浆细胞的比较 极少有研究系统性调查Graves病起始时免疫细胞渗入甲状腺组织。病毒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为了分析Graves病患者病毒感染迹象有关的炎症反应,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附属医院Sara Salehi Hammerstad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长期GD期间CD8+ T细胞增加,GD早期MxA

T细胞输注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对于免疫缺陷的患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实T细胞在控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使得对于输注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达到免疫重建目的及抗感染治疗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大部分此类研究均基于有合适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过去20年里,自第一例因供者源性的人类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NEJM:超免疫球蛋白治疗未改善妊娠巨细胞病毒感染结局

欧美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0.6%诊断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其中约20%感染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即有症状,或会有如神经性听力损失,认知缺陷,运动缺陷等后遗症。妊娠期原发性CMV感染导致先天性感染和疾病的风险增高,是患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2005年的一项非对照临床研究中,发现CMV特异性超免疫球蛋白治疗妊娠期CMV感染患者,可显著减少宫内传播率(从40%降至16%)。其他非随机研究也

STM:病毒感染有利于器官移植?

慢性丙肝病毒(HCV)感染,是肝脏移植的最常见原因。移植之后,机体内的丙肝病毒仍会感染新肝脏,免疫系统在那里高度活跃。 德国Helmholtz 中心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科学家们发现,尽管免疫非常活跃,但新移植的肝脏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排斥。病毒对先天免疫系统的长期刺激,实际上提高了机体的耐受几率。这项研究发表在六月二十五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