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激活存活信号通路或获得影响药物与靶点结合的EZH2突变,从而对EZH2抑制剂耐药

2018-03-24 MedSci MedSci原创

中心点:EZH2抑制剂耐药性主要是因为激活了存活信号通路和获得影响药物与靶点结合的EZH2突变。不同的EZH2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不同,因此,肿瘤细胞对一种EZH2抑制剂耐受,可能会对其他种抑制剂敏感。摘要:对靶向治疗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研究人员发现对不同靶向治疗耐受性的发生机制大致相同。在本研究中,Malik Bisserier等人利用该信息探究携带EZH2突变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对

中心点:

EZH2抑制剂耐药性主要是因为激活了存活信号通路和获得影响药物与靶点结合的EZH2突变。

不同的EZH2抑制剂的耐药机制不同,因此,肿瘤细胞对一种EZH2抑制剂耐受,可能会对其他种抑制剂敏感。

摘要:

对靶向治疗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研究人员发现对不同靶向治疗耐受性的发生机制大致相同。在本研究中,Malik Bisserier等人利用该信息探究携带EZH2突变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对EZH2抑制剂的耐受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EZH2抑制剂耐受性DLBCL细胞的IGF-1R、MEK和PI3K信号通路激活。IGF-1R、MEK和PI3K信号通路的组成性激活足够使DLBCL对EZH2抑制剂产生耐药性。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通过FOXO3依赖性机制减少TNFSF10和BAD的表达,而TNFSF10和BAD对EZH2I GSK126发挥抗肿瘤作用所必需。而且,研究人员在EZH2抑制剂耐受性的DLBCL细胞系中发现多种获得性突变。这些突变均可促进对EZH2抑制剂(EZH2i)产生耐药性。

在机制上,细胞热转移分析(CETSA)显示促进对EZH2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获得性EZH2突变可阻碍EZH2抑制剂与EZH2突变结合。幸运地是,EZH2i GSK126和EPZ-6438-耐受性DLBCL细胞仍对EZH2i UNC1999和胚胎外胚层发育蛋白(EED)抑制剂EED226敏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应用不同的靶向治疗药物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制定统一的预防药物耐药性的治疗策略的重要意义。

原始出处:

Malik Bisserier and Narendra Wajapeyee.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EZH2 inhibitor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Blood  2018  :blood-2017-08-804344;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7-08-804344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Blood:对于限制期DLBCL患者,R-CHOP化疗联合放射治疗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R-CHOP化疗。

限制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进行放射治疗(RT)的效果尚存在争议。现研究人员招募无大体积肿瘤的(肿瘤大小<7cm)限制期DLBCL患者进行随机试验,来评估用R-CHOP方案化疗后进行RT的效果。

Blood:依鲁替尼联合R-ICE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I期研究结果

中心点:依鲁替尼联合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卡铂和依托泊苷),用于DLBCL患者,安全可耐受,而且不影响造血干血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所有可评估的rel/ref 非-GC DLBCL患者均获得代谢性环境。摘要: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大约一半的复发性/难治性(rel/ref)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对标准补救治疗不能获得化疗敏感反应,因此不能继续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Br

2018 ILROG指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射治疗的作用

大约30%-40%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有原发性难治性疾病或化疗后复发。本文回顾了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放疗的适应证,并针对优化放疗时机,剂量分割方案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治疗提出建议。

Blood:原发性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的体细胞IL4R突变,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

原发性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胸腺髓质B细胞起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特殊亚型。目前该疾病的分子机制所潜在的基因突变尚未完全研究清楚。Elena Vigano等人从15例原发性PMBCL病例(总62例,24.2%)和所有PMBCL来源的细胞系中检测出新发的体细胞IL4R突变。大多数突变(11/21;52%)是在8号外显子的热点单核苷酸突变,导致跨膜区的I242N核苷酸改变。功能

Blood:Rho通路发生变化,可促使EBV在免疫缺陷的情况下诱导淋巴瘤发生

中心点:EBV诱导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s)的特点是Rho通路的基因和转录改变。用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靶向Rho通路,可显着减缓EBV+-DLBLs患者来源的移植瘤(PDX)模式动物的肿瘤的生长速度。摘要:EB病毒(EBV)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V+-DLBLs)往往发生于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如老年人或进行固体器官移植的患者。目前,由于缺乏可用的人类样本和缺

Blood:Pan-SRC激酶抑制剂可阻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B细胞受体致瘤信号转导

中心点:抑制对依鲁替尼耐药的患者的BTK,可改变信号肿瘤依赖性,并促进上调MYC。LYN、FYN和BLK多重靶点抑制对独立于其分子亚型的DLBCL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摘要: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激活B细胞受体(BCR)可促进多种对肿瘤增殖至关重要的致瘤信号。抑制Bruton'酪氨酸激酶(BTK),BCR的下游靶点,仅用于治疗DLBCL患者亚群时效果显著。Elena Batti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