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盛大发布

2017-04-07 MedSci MedSci原创

2017年3月31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7群英荟萃,各类学术观点百花齐放。医学知识总是在推陈出新,在经过重重积累后,最终厚积薄发。证据更新,共识改变,临床执行,三者环环相扣。三年内最新循证研究,十余年国内用药经验,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潜心编写,在象征着新生的春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在国家会议中心酒店隆重发布。

2017年3月31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7群英荟萃,各类学术观点百花齐放。医学知识总是在推陈出新,在经过重重积累后,最终厚积薄发。证据更新,共识改变,临床执行,三者环环相扣。三年内最新循证研究,十余年国内用药经验,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潜心编写,在象征着新生的春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在国家会议中心酒店隆重发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曦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征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

从1988年FDA批准阿司匹林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到2011年替格瑞洛上市,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层出不穷,体现了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强化抗栓效果的期待。而静脉注射的GPI类药物能够最快速、最完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在ACS患者的治疗中无法取代。随着新型抗栓药物的不断涌现,如何结合患者情况优化抗栓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规范和指导抗栓药物的使用也是本次共识的意义所在。为此,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院长发起、中国医学促进会、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及近50位国内专家学者参与,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本版《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以下简称《GPI中国专家共识(2016)》)。

《GPI中国专家共识(2016)》是在2013版《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更新。从作用机制、药理学特性、给药途径与剂量、禁忌证与慎用、不良反应及GPI类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等方面对GPI类药物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自2004年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上市以来,中国医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发表了很多循证证据,《GPI中国专家共识(2016)》更新不仅引用了国外的循证证据,同时参考了很多国内替罗非班的研究证据,GPI药物的循证证据更为充分,对于GPI药物在临床应用的时间及剂量都给出了建议,同时还特别添加了GPI药物在老年和慢性肾脏疾病(CKD)这两类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这些内容的更新对于临床合理、规范应用GPI类药物一定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

傅向华教授就STEMI中的应用进行解读

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无论是否置入支架,在无使用GPI禁忌症的情况时,出现下列情况时应使用GPI:患者血栓负荷重、造影出现血流慢、无复流等情况时建议使用GPI;

患者出现呕吐或处于无法进食的状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距直接PCI时间间隔较短或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等情况时建议使用GPI;

高危STEMI患者可考虑在转运行直接PCI前给予GPI。

周玉杰教授从NSTE-ACS的角度对本次共识进行解读

对于保守治疗的NSTE-ACS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治疗后仍有高血栓风险时可考虑在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后应用GPI;

具有高危因素且未预先接受足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时,推荐应用GPI;

对于缺血高危的病人介入治疗时在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基础上可考虑应用GPI。

具有高血栓风险的NSTE-ACS患者可考虑在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上游治疗;

在非高危介入治疗患者,推荐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性应用。

对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NSTE-ACS患者,合并高血栓风险时,可考虑应用GPI。

万征教授指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的患者,当出现PCI相关急性缺血事件如存在残余夹层或者有威胁生命的血管闭塞或可见血栓,或血流缓慢或无复流时可考虑临时性应用。

为降低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间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不明显增加出血事件,术前5天停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可考虑应用替罗非班作为桥接治疗的抗栓药物,术前2-4小时停药。

本次共识还加入了老年人群和CKD人群的应用,提出应在全面评估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应用GPI,老年患者建议常规加用PPI类药物。

随后,现场媒体针对共识中GPI药物的应用、共识更新亮点、共识发布的意义等问题向与会专家提问,各位专家一一解答。媒体提问过后,所有参会专家共同合影留念,本次《GPI中国专家共识(2016)》发布会圆满成功。《GPI中国专家共识(2016)》的发布为我国广大医师提供了GPI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合理、规范的使用GPI药物,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CIT 2015:中国研究占领国际期刊《导管插入术和心血管介入》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导管插入术和心血管介入》是一份心血管领域的国际性期刊,主要发表经同行评议的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侵入性和介入治疗技术基础和临床方面的论著,面对的读者群以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为主。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心血管领域专家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将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基础及临床实践方面的特色和成果在国际学术

CIT 2015专访:何奔:中国临床科研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MedSci专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何奔MedSci:何主任,您好!欢迎您来参加2015 CIT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我们知道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转化(Transition)”,并且致力去提升我国的临床科研水平。但也听到不少人说医生只要看好病就行,不需要搞那么多的科研,请问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科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

MedSci CIT专访:傅向华教授:中国临床科研需立足基础,注重人才培养

MedSci: CIT大会的主题“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转化(Transition)”,我们不断地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那关于“创新”,请傅教授谈一下您的理解? 傅教授:医学发展得益于它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但是基于整体医疗的发展基础,医学不太可能搞“大跃进”式发展,但是就某一具体点上若获得了突破,则极有可能是很惊人的发

大会主席谈CIT 2017:CIT走过15载,参会代表从800人增至8000人,顺应学科发展是趋势

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7)于今日至4月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大会召开之前,CIT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对今年的大会重点进行了解析。

高润霖谈CIT 2017:CIT15载,参会代表从800人增至8000人,为何?

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7)于今日至4月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大会召开之前,CIT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对今年的大会重点进行了解析。CIT发展15年,国际性特征渐趋明显今年是CIT十五周年,在过去14年的发展过程中,CIT大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数从最初的8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8000多人;国际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作为faculty参加会议,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