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不要错过的寨卡病毒研究进展汇总

2016-04-22 生物谷 生物谷

小编: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考虑到美国CDC近期首次确定寨卡病毒是胎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因此,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另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因此对准备怀孕的家庭而言,最好夫妻双方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

小编: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考虑到美国CDC近期首次确定寨卡病毒是胎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因此,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另外,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可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因此对准备怀孕的家庭而言,最好夫妻双方都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传染病仍在传播的国家和地区。

2016年,寨卡病毒的研究成果精彩纷呈。比如,科学家们已成功解析出寨卡病毒的三维结构,发现这种病毒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另外,也发现这种病毒能够感染和杀死人神经干细胞,而且很可能是通过人神经干细胞表面上的受体AXL进行侵入的,而且除了人神经干细胞之外,它还能感染由人iPS细胞分化产生的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诱导细胞死亡,导致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畸形,并让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的生长降低了40%。此外,中国科学家成功地解析出寨卡病毒蛋白NS1的结构。这样,这些研究成果都为开发寨卡病毒疫苗和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

1. Nature:破解寨卡病毒秘密!解析寨卡病毒结构并鉴定药物靶向位点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寨卡病毒(ZIKV)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thermally stable Zika virus”。

这些发现揭示出ZIKV病毒结构,并且鉴定出这种病毒表面上的潜在药物靶向作用位点。这一认识将有助全世界努力抵抗这种知之甚少的病毒。当前,ZIKV是公共卫生和研究的重点。

Duke-NUS副教授Shee-Mei Lok和她的研究团队利用低温电子显微技术分析大量纯化的ZIKV病毒颗粒,并且捕获这种病毒的图片。通过使用上千张图片,他们重建出ZIKV的高分辨率低温电子显微结构。

这种高分辨率结构表明这个病毒的整体结构类似于其他的黄病毒科病毒,如西尼罗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然而,研究人员发现ZIKV要比登革热病毒具有更大的热稳定性,而且即便在40℃---模拟在ZIKV感染后高烧患者的体温---下孵育时,在结构上也是稳定的。

这种结构也揭示出相比于登革热病毒,ZIKV表面蛋白具有更紧密的相互作用,因此使得它比登革热病毒更加稳定。这或许可以解释它能够在诸如精子、唾液和尿液之类的严峻环境中存活下来。除了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外,这种病毒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可能解释它具有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的特殊能力。类似的病毒,如西尼罗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不能够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

总体而言,这些发现提示着让ZIKV结构去稳定化的抗体或药物可能有助降低这种病毒传染病的严重性,或者限制它的扩散。(Nature, doi:10.1038/nature17994)

2. Science:寨卡病毒导致人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生长下降和畸形


体外培养的被寨卡病毒(红色)感染的神经干细胞的共聚焦显微图片。细胞核被染成蓝色。图片来自IDOR。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UFRJ)、D'Or研究与教育研究所(D'Or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DOR)和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的巴西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寨卡病毒(ZIKV)对人神经干细胞、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s)产生有害影响。鉴于科学家们已逐渐将ZIKV确立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直接原因,这项研究有助阐述巴西最近增加的小头畸形病例的病因。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10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ika virus impairs growth in human neurospheres and brain organoids”。

论文通信作者Stevens Rehen博士的领导下,研究人员让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进一步分化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是研究发育神经病理机制的完美模型,这是因为它们在体外呈现出胎儿大脑形成的几种特征。

在当前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ZIKV感染由人iPS细胞分化产生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诱导细胞死亡,导致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畸形,并让神经球和大脑类器官的生长降低了40%。研究人员也将这些研究结果与利用登革热病毒II型(DENV2)产生的结果相比较。虽然DENV2与ZIKV一样感染这些细胞,但是没有记录到对神经干细胞、神经球或大脑类器官造成的损害结果。(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f6116)

3.Science:首次解析出寨卡病毒三维结构


寨卡病毒表面结构图,该病毒具有从表面伸出的糖蛋白(红色),图片来自美国普渡大学Kuhn和Rossmann研究团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渡大学和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员首次解析出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结构,从而有助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和疫苗。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3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3.8 Å resolution cryo-EM structure of Zika virus”。论文通信作者是普渡大学炎症、免疫学与传染病研究所主任Richard Kuhn,以及普渡大学生物科学知名教授Michael Rossmann。

研究人员也鉴定出寨卡病毒结构中与其他黄病毒科病毒不同的区域,其中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黄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蜱传播脑炎病毒都属于黄病毒科。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已知的黄病毒科病毒的结构在病毒外壳的一个糖基化位点附近的氨基酸上存在差异。这种外壳是由高达180个拷贝的两种不同蛋白(即E蛋白和M蛋白)组成的。Rossmann说,正如所有蛋白的一样,这些蛋白分子是长长的氨基酸链折叠成特殊的结构而形成的。

寨卡病毒与其他的黄病毒科病毒不同的这个糖基化位点(即Asn154)从这种病毒的表面上伸出来。由多种糖分子组成的糖类物质通过这个位点附着到病毒的蛋白表面上。(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f5316)

4. Cell子刊:寨卡病毒不感染滋养层细胞

 

关于ZIKV如何侵入发育中的胎儿的一种观点是它穿过滋养层(trophoblast)---包围和滋养胎儿的胎盘细胞层---进行传播。但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由病毒学家和生殖科学家组成的合作团队研究了从人足月的胎盘中分离出的细胞,发现ZIKV并不感染滋养层细胞。这种病毒如何穿过胎盘仍然是未知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有助排除一种明显的途径。

美国匹兹堡大学马吉妇科研究所(Magee-Womens Research Institute)主任Yoel Sadovsky说,“滋养层是胎儿抵抗来自母体血液的任何东西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人们可能期待滋养层细胞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滋养层天生就具有抵抗ZIKV增殖的能力,不过我们也并不排除这种病毒能够有其他的途径侵入胎儿隔腔(fetal cavity)中。”

Sadovsky和匹兹堡大学微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系科学家Carolyn Coyne在对滋养层细胞中的研究中也揭示出人滋养层细胞释放强效的被称作II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分子,从而阻止ZIKV复制。(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了两种ZIKV毒株,其中一种毒株来自乌干达寨卡森林,另一种毒株来自柬埔寨。)(Cell Host & Microbe, doi: 10.1016/j.chom.2016.03.008)

5. Cell子刊:构建小鼠寨卡病毒感染模型
在此之前的过去60年,仅有三篇论文利用小鼠研究ZIKV感染。在其中的一些研究中,科学家们直接将ZIKV病毒颗粒注射到小鼠大脑中(也因此并无临床意义)。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随着ZIKV感染正在暴发,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医学院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利用小鼠模型发现在感染皮肤后,哪些组织最容易遭受ZIKV感染。他们发现这种病毒在小鼠大脑、脊髓和睾丸中高水平存在。

论文通信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蚊媒病毒研究专家Michael Diamond说,“如果除掉干扰素,那么这种病毒在小鼠体内非常好地复制,而且能够侵入我们在人体内观察到它导致疾病的地方。”

在去年6月的一次会议---当时巴西研究人员报道了婴儿出生缺陷和当地ZIKV暴发都在增加的坊间证据---后,Diamond受到启发,研究ZIKV。他的实验室构建出ZIKV感染小鼠模型,然后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病毒(如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易于感染的组织中寻找ZIKV病毒颗粒。在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报道ZIKV可能通过性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后,Diamond及其同事们研究了小鼠睾丸,结果他们获得了最为吃惊的发现。(Cell Host & Microbe, doi: 10.1016/j.chom.2016.03.010)

6. Cell Stem Cell:发现寨卡病毒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候选受体AXL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通常参与细胞分裂的AXL表面受体在人神经干细胞表面而不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神经元表面上大量存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30日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xpression Analysis Highlights AXL as a Candidate Zika Virus Entry Receptor in Neural Stem Cells”。

这些表达AXL的神经干细胞只在怀孕的第四到六个月内存在。这些被称作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lial cells)的干细胞产生多种类型的细胞(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从而有助形成大脑皮层。研究人员也发现视网膜中的干细胞也表达AXL。在与胎儿发育过程中寨卡病毒感染相关联的多种症状---包括头小畸型(microcephaly)和眼部损伤---中,这些类型的细胞受到破坏。(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3.012)

7. Science:首次基因组分析有助认识巴西寨卡病毒暴发

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感染与出生疾病头小畸型(microcephaly)存在潜在的关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巴西Evandro Chagas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巴西的寨卡病毒暴发进行首个基因组分析,从而提供关于这种病毒如何和何时可能进入美洲方面的新信息。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2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Early Epidemiological and Genetic Findings”。

研究人员对7株巴西寨卡病毒毒株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包括一株毒株来自一例致命的成年人病例和另一株毒株来自一名头小畸型新生儿。

这一分析证实美洲的寨卡病毒是由当单次病毒输入而产生的,据估计这次输入发生于2013年5月和12月之间,比首次在巴西检测到寨卡病毒的时间早了12个月。

这种估计的起源时间与从ZIKV地方性流行地区到达巴西的飞机乘客人数增加相一致,而且也与报道的太平洋岛屿ZIKV暴发相一致。一种猜测涉及在联合会杯足球锦标赛期间输入寨卡病毒,其中法属玻里尼西亚塔希提岛就参与这项足球锦标赛。

市级分析表明报道的巴西头小畸型疑似病例与怀孕17周左右的ZIKV感染率(或者对严重头小畸型而言,是怀孕14周)的关联性最好。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这并不能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确定ZIKV是否是头小畸型和其他疾病的病因的研究仍在继续开展中。

来自牛津大学和Evandro Chagas研究所的Nuno Faria博士说,“这是首次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巴西寨卡病毒暴发。它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Science, 15 April 2015, doi:10.1126/science.aaf5036)

8.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新威胁!感染并杀死神经干细胞


寨卡病毒(绿色)感染人神经祖细胞,并导致细胞死亡(红色)。图片来自SARAH C. OGDE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实验室培养的人神经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 也译作神经前体细胞)---它们能够产生在大脑中发现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能够被寨卡病毒(Zika virus)毒株感染和杀死。这项初步研究首次提示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如何可能导致她们的婴儿患上头小畸型(microcephaly),即一种大脑和头颅不能按照正常速度生长的神经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4日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ika Virus Infects Human Cortical Neural Progenitors and Attenuates Their Growth”。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学家和神经科学家Guo-li Ming是人类大脑发育和精神疾病方面的专家。鉴于分析真实的人类大脑发育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她使用由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产生的人神经祖细胞作为一种模式系统。

通过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寨卡病毒的科学家们合作,Ming的研究小组将寨卡病毒接种到人神经祖细胞、iPSCs、胚胎干细胞和未成熟的神经元体外培养物中,然后比较所产生的感染程度。Ming说,只有不到20%的iPSCs、胚胎干细胞和神经元被感染,然而,人神经祖细胞的感染率是“非常显著的”。她说,高达90%的人神经祖细胞含有这种病毒,“让我们有些感到害怕的是,我们发现这些神经祖细胞确实能够释放出更多的病毒”,因而就有潜力感染更多的神经祖细胞。

Ming和同事们证实对这些神经祖细胞的感染要么杀死它们,要么显著延缓它们的增殖。(Cell Stem Cell, doi:10.1016/j.stem.2016.02.016)

9. Nature子刊:寨卡病毒关键蛋白晶体结构发现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院士高福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寨卡病毒(ZIKV)进行分析,发现非结构蛋白1(NS1)的分子结构。该研究成果提供了非结构蛋白1的原子层面图像,在这之前非结构蛋白1同样参与了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4月18日出版的《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

研究人员介绍,寨卡病毒是一种和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同属的黄病毒属病毒。登革热病毒中的非结构蛋白1对于发病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蛋白也被用于诊断登革热的感染,同时也是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建议靶点。

根据2015年在巴西分离出的一株寨卡病毒的序列,高福、施一及其研究团队使用X射线晶体学获得了一个非结构蛋白1的部分结构。研究人员发现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与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的非结构蛋白1十分类似,但是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表面电荷分布与登革热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显著不同,这一特征与宿主因子不同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可以针对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独特表面静电特性,开发出新的诊断工具。(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doi: 10.1038/nsmb.3213 )

10. NEJM:新证据证实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法国研究人员证实寨卡病毒(ZIKV)能够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他们的分析表明在巴西感染上这种病毒的一名男子体内存在的病毒与从未到ZIKV流行病发生区域旅游但与这名男性发生性关系的一名女性体内存在的ZIKV存在100%的遗传相关性。(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3 April 2016,doi: 10.1056/NEJMc1604449)。

另外美国CDC报道一例ZIKB感染病例是男同性恋之间通过肛交进行传播的。

11. NEJM:美国CDC首次将ZIKV作为小头畸形和其他出生缺陷的病因
根据一项发表在NEJM期刊上的研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首次声称是寨卡病毒(ZIKV)导致小头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而不再认为猜测它们之间存在关联。(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1 April 2016, doi: 10.1056/NEJMp1602708)

12. Science:太可怕!寨卡病毒竟然还会让人瘫痪
近段时间对孕期女性感染寨卡病毒会造成婴儿先天性缺陷的关注占据了大量新闻标题,上周研究人员发现更多证据表明寨卡病毒感染还会引起一些病人发生暂时性瘫痪:上周一国际学术期刊Lancet发表了首项关于寨卡病毒与古兰-巴雷综合征(GBS, Guillain-Barre syndrome)可能性联系的系统性研究。最近拉丁美洲发生突发性瘫痪的病人出现增加,专家认为这与寨卡病毒爆发有关,而该研究的数据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理论。

研究人员目前还不清楚寨卡病毒为何以及如何促进了免疫系统对神经细胞的攻击。在这篇文章中,研究团队报告称从法属玻利尼西亚的GBS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的抗体对一些与GBS有关的靶向分子的反应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强烈。其中一位作者表示,这其中可能发生了一些更加微妙的过程:可能就像其他病毒一样,寨卡病毒劫持细胞自身的复制机制进行自身复制,随后破坏濒死细胞继续感染邻近细胞。当病毒出现的时候,它们有时会携带一些由宿主细胞产生的脂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寨卡病毒经常会靶向神经细胞。有可能刚出现的病毒颗粒在病毒表面呈现了神经特异性的脂质分子,造成免疫系统形成抗体进而触发GBS。(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f4144)

13. Lancet:寨卡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系统异常
目前绝大部分媒体对美国境内寨卡病毒流行趋势的报道都集中在其与"小头病"(即导致新生儿头骨与脑部畸形的一种神经异常疾病)的关系上。然而寨卡病毒被认为与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即一类罕见但是也十分严重的神经疾病(有时会导致暂时性的麻痹,或可致死)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证明寨卡病毒可能会导致GBS的发生。研究者们通过分析2013年-2014年法国寨卡病毒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在每100000个寨卡病毒患者中会有24例会出现GBS的症状。

"这是首次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Arnaud Fontanet说道:"大部分患有GBS的患者都表示在其产生神经异常症状之前的6天左右遭受到了寨卡病毒的感染,而且他们都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研究者们分析了寨卡病毒爆发阶段42名患有GBS的患者,发现其中41名(98%)血液样本中含有寨卡病毒特异性抗体。相反地,对照组患者只有54%携带有特异性抗体。(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16)00562-6)

14. 梳理寨卡病毒与头小畸型胎相关联的证据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斯洛文利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研究人员第一次从头小畸型胎儿那里获得ZIKV的全基因组。相关研究于2016年2月10日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Microcephaly”。

这个胎儿是一名斯洛文尼亚女性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巴西工作时怀上的。在她怀孕28周后返回国内,超声波扫描揭示出胎儿存在如此严重的脑部异常以至于她选择终止妊娠,这样研究人员才能够对它的大脑进行尸检并进行分析。

除了ZIKV基因组外,研究人员发现胎儿脑细胞中存在高水平的病毒RNA和病毒颗粒。还没有证据证实其他病原体的存在能够导致这种脑部损伤;除了脑部外,也没有其他器官遭受损伤,这提示着ZIKV偏好攻击脑部。参与这种尸检的卢布尔雅那大学Tatjana Avšič Županc博士说,“显微检查揭示出脑细胞由于这种病毒感染而受到破坏。尽管这还不算是确切性证据,但是它很可能代表着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实与怀孕期间ZIKV感染相关联的脑部先天性畸形是胎儿脑部中病毒复制的结果。”(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1600651)

15. Emerg Infect Dis :寨卡病毒可在男性精液中持续存在两个月
今年2月2日周二,美国德州卫生官员宣布一例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感染病例是通过性传播的:一名未外出旅游的美国人与从委内瑞拉旅游回来的一个人进行性接触后感染上ZIKV。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通过测试证实这名未外出旅游的美国人的血液中存在ZIKV。

2月5日周五,来自巴西卫生部下属机构Fiocruz黄病毒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Myrna Bonaldo研究团队说,他们在一名具有寨卡病(Zika)类似症状的病人的尿液中发现活跃性的ZIKV病毒,并且在另一名病人的唾液中也发现这种活跃性的病毒。这就为试图理解这种病毒如何扩散的科学家们提出新的问题。

Myrna Bonaldo说,“人们已经知道这种病毒存在于尿液和唾液中。但是,这是我们第一次证实这种病毒[在这些液体中]是活跃性的,具有导致感染的潜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接触ZIKV感染者的唾液或尿液,人们就会患病。当然,与ZIKV感染者接吻,唾液中的ZIKV病毒颗粒仍有可能小概率地感染牙龈出血的人。

2月12日本周五,英国卫生官员说,一名英国男子在库克群岛旅游时感染上ZIKV,而且有证据证实这种蚊子传播病毒在他的精液中存在了两个月。

在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已有24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ZIKV感染病例。美国CDC上周敦促生活在或旅行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使用避孕套或禁欲,特别地,如果他们的伴侣怀孕了,那么在婴儿出生前应当持续采取保护措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doi:10.3201/eid2205.160107)

16. Emerg Microbes Infect:香港大学发表寨卡病毒新成果
在2007年之前,非洲和亚洲感染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病例不足20例,而近几年,它却在巴西等国家大规模流行。对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流行前和流行中的寨卡病毒开展比较基因组分析,以期找到其中的原因。这项成果于本周发表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4株寨卡病毒毒株,它们在GenBank中有完整基因组或完整的多蛋白序列,包括1947年至2015年期间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人、动物和蚊子上采集的毒株。研究人员还将寨卡样本与其他致病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如Spondweni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等。

他们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开展了蛋白家族的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编码区域的进化树拓扑结构是相同的,除了非结构2B(NS2B)编码区域,”研究人员写道。“此发现得到了分子重排分析(bootscan analysis)和多序列比对的确认,这表明NS2B与Spondweni病毒发生了遗传重组。”

利用24个现有的寨卡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发现Ka/Ks比值很低,这表明寨卡基因组中的所有基因可能处于稳定化选择。在比较流行前的亚洲谱系和流行的寨卡毒株时,他们在后者的基因组中检测到24个氨基酸替换,其中4个与氨基酸的亲水性或疏水性变化相关。

之后,他们又比较了流行前的非洲谱系病毒株和寨卡毒株,检测到75个氨基酸替换。大部分作为标志物,区分了非洲和亚洲谱系,不过有15个只存在于流行的寨卡毒株中,而不存在于2007年之前的毒株中。

作者写道:“我们在整个基因组中检测到多个氨基酸替换以及寨卡毒株3’-UTR中SLI结构的构象改变。我们还检测到寨卡与Spondweni之间可能可能发生重组的NS2B片段。”他们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所有基因组改变的生物学意义。(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doi:10.1038/emi.2016.48)

17. 寨卡病毒来袭,呈爆发式增长

去年,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3个南美洲国家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发现了多例寨卡病毒(Zika)感染。自2014年以来,WHO已经发现寨卡病毒在美洲存在本土流行,当前寨卡病毒在美洲区域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存在跨境传播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5日发布拉美和加勒比海14国旅行警告,称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引发疫情,公民应慎重前往上述地区,孕妇尤须警惕。该病毒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寨卡病毒,似乎苏醒了一样,开始进入了人类视野,并且大有来势汹汹的势头。

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与它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数据表明,在怀孕期间有寨卡病毒感染母亲,她的新生儿畸形的风险会增加。就从去年以来,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个病毒感染孕妇后,可能会导致胎盘感染,并进一步可导致胎儿畸形和脑损伤。然而,这个怀疑并没有得到证据支持。

从2014年开始,巴西出现多例新生儿脑畸形案例。去年十一月,科学家从巴西东北省份塞阿腊出生的一例先天小头畸形的新生儿身上分离出了寨卡病毒。在2015年,巴西出现了2782例小头症畸形的患儿,与2013年的147例以及2014年的167例相比,案例数量呈现井喷模式。根据《柳叶刀》的一篇报道,到2016年,巴西卫生部只能“确认134例小头畸形与塞卡病毒相关”,其他病例仍处于调查中。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作者:生物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赛默飞助力完成两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凭借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平台在高通量测序上的领先技术和卓越性能,先后帮助中国疾控中心和解放军军事科技院从血液和尿液中成功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这两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为寨卡病毒的溯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对于后续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具有深刻意义。 “从先前的H1N1禽流感、埃博拉,到现在的寨卡疫情

Lancet:塞卡病毒感染引发神经系统异常

(图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 目前绝大部分媒体对美国境内塞卡病毒流行趋势的报道都集中在其与"小头病"(即导致新生儿头骨与脑部畸形的一种神经异常疾病)的关系上。然而塞卡病毒被认为与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即一类罕见但是也十分严重的神经疾病(有时会导致暂时性的麻痹,或可致死)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证明塞卡病毒可能会导致GBS的发生。

Cell Stem Cell:华人夫妇揭示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的秘密,破坏神经干细胞

最新研究显示,寨卡病毒能感染并杀死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神经干细胞。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有生理关联的证据,有助于医学界更有针对性地探索对抗寨卡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工作的华人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明囯丽、宋红军、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唐恒立以及埃默里大学的金鹏带领四个研究小组联合攻关,从2月初开始连续工作约一个月后得到上述发现。鉴于寨卡病毒研究的重要性,他们的论文仅用一周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成功分离出寨卡病毒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近期与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成功分离出1株寨卡病毒。该株病毒和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首次分离的SZ01株寨卡病毒属于同一血清样本,都来源于从萨摩亚入境我国深圳的患者。武汉病毒所副所长肖庚富研究员从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得最后50微升珍贵血清样本;该所黄病毒课题组研究员张波带领团队克服了血清量少的困难,通过接种C6/36蚊子细胞,经过3次传代成功分离得到病毒,并利用寨卡病毒特异性引

巴西奥运会门票还真卖不出去了?!

四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还剩下110多天就要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啦,遥想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心情仍十分激动,虽然遗憾没能到现场参观,但看电视这场景也是很震撼了!这人山人海,这气势磅礴!我激动!我骄傲!但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主办方,现在不是愁着交通,场地设置,环境,而是愁着门票卖不出去啊!4月5日里约奥运组委会发言人菲尔·威尔金森(Phil Wikins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为止奥

Nature:破解寨卡病毒秘密!解析寨卡病毒结构并鉴定药物靶向位点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寨卡病毒(ZIKV)结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thermally stable Zika virus”。 这些发现揭示出ZIKV病毒结构,并且鉴定出这种病毒表面上的潜在药物靶向作用位点。这一认识将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