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植入芯片:未来已来,风险仍在

2018-11-28 王成凤 健康报网

科幻大片中常常有这样的桥段,主角植入芯片改造身体,最终获得了超能力,变得无所不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体植入芯片像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近日,欢聚时代(YY)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在微信朋友圈自曝身体植入芯片,这一消息让人觉得,这个黑科技离现实似乎没那么遥远。

科幻大片中常常有这样的桥段,主角植入芯片改造身体,最终获得了超能力,变得无所不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人体植入芯片像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近日,欢聚时代(YY)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学凌在微信朋友圈自曝身体植入芯片,这一消息让人觉得,这个黑科技离现实似乎没那么遥远。

尽管最终结果表明,李学凌所使用的仅仅是一个敷贴式血糖监测装置,根本不是体内植入的芯片,但人体植入芯片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医疗领域早有应用

人体植入芯片的做法在医学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就是人体芯片在医疗实践中的突出代表。植入式心脏监测器只有口香糖一半大小,别看它体积小,却能发挥大作用。当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发生时,它能够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证据,为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筑起预防心脏猝死的第一道防线。

早在2015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采用注射的方法,成功将一枚心脏监测器植入患者体内。植入过程如同电影大片中在身体里植入跟踪芯片一样,在胸部皮下切开约1厘米的小口,通过注射方式将植入式心脏监测器(ICM)插入左侧胸部皮下。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筛查诊断、不明原因卒中患者阵发性房颤筛查等。

除了在心内科普遍应用,人体植入芯片技术还将改变血液检查的传统采血方法。大多数人都有在医院采血的经历,那细长的针管与由白转红的塑料软管,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瑞士的科学家正在研究皮下植入式血检器,顾名思义,整个血检过程在皮下进行。受检者只需要在皮下植入一个微小的血检芯片,便能检测血液中最多5种蛋白质和有机酸类物质的含量。

血检芯片技术除了能让人免受扎针采血之痛外,还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血液监测,实时数据可以通过蓝牙和移动网络,传至医生的电脑中。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最大限度地追踪、掌握病人的身体状况。目前,这项技术还在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在几年内进入商业应用。

植入人体的芯片不仅具有上述监测功能,也可以直接参与医疗过程。2013年,美国医生为年仅3岁的Grayson Clamp植入儿童辅助听觉芯片。芯片帮助这个孩子识别和处理声音,使他第一次感知到了父亲的声音。目前,已有千余人接受了这个手术,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不过,大多数患者术后只拥有了声音的感知能力,即听得到节拍,但听不到旋律。

同时,植入芯片技术也为视觉障碍人士带来了希望。感光细胞受损严重时会引起失明,而植入眼内的芯片可以代替损坏的感光细胞,直接刺激双极细胞产生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至大脑。换言之,就像一部照相机,换了新的感光元件,其他部件都是原装的。

风险与前景同在

虽然以上诸多医疗应用不胜枚举,前景广阔,但人体植入芯片技术从产生以来,就伴随着争议。对这项技术的争议主要围绕医疗安全风险和隐私泄露风险两方面。

从医疗安全角度考虑,将芯片这种外来物植入体内,必定会增加感染免疫系统排斥反应的风险。此外,芯片植入容易,取出难。只具有监测功能的芯片大多采取注射方式植入皮下,操作过程并不复杂。然而芯片的电池和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芯片在人体内发生了损坏或偏移,该怎样把芯片安全地取出?

如果说医疗安全风险是明枪易躲,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来解决,那么隐私泄露的风险就是暗箭难防了。正如互联网无法完全避免“黑客”入侵一样,人体芯片似乎无法避免隐私的窃取。人体芯片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很可能被劫持、利用。如果存储在芯片里的个人信息数据被犯罪分子窃取,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何弥补人体芯片在隐私安全上存在的短板,是推广人体芯片技术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科幻电影中在人体植入芯片的情节,已慢慢变成现实。总体来看,这项技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大范围的商业化应用。在医疗领域,这项技术前景广阔,但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只有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人体植入芯片技术才能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作者:王成凤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8-11-30 lixiaol
  2. 2018-11-28 天地飞扬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别人家的公司!瑞典科技公司为员工植入芯片

瑞典科技公司为员工植入芯片。植入之后,购物、开门、操作打印机都会变成“挥手之劳”。

Nature Nanotechnology:再生医学突破!这一小小的芯片,可在一秒的接触内实现皮肤细胞的重编程

8月7日,《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一种非侵入性重编程皮肤细胞的新技术。来自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再生医学和细胞疗法中心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个可移植、拇指指甲大小的硅芯片,能够在一秒钟的接触内启动皮肤细胞的重编程,将其转变成体内所需的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细胞。

Rsc Advances:监测抗癌药物毒副作用的“体内芯片”装置

京都大学日本综合细胞材料科学研究所(iCeMS)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能够测试药物对人体细胞的副作用的小型“体内芯片”装置。该装置解决了当前类似的微流体装置的一些问题,并为下一代临床前药物测试提供了希望。

利用小鼠的神经元,他造出世界上**款有“嗅觉”的芯片

芯片通常是具有强大计算和存储能力的载体。按照不确切的说法,我们可以说它具有数字化的“理性”计算、推理能力。今天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眼花缭乱的各种惊喜,基础的条件之一便是芯片的强大计算能力。可是,芯片能不能模仿人类的感官能力呢?比如说嗅觉,有人在做饭,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子,旁边的机器里有这么块芯片,然后机器觉得饿了,偷吃了你两口麻辣小龙虾。再比如说,有人放屁了,这个机器觉得难受,就自己跑远了,离开无色

PNAS:益生菌不常有益

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近日一项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不总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通过使用一种新型人类“肠道炎症芯片”技术,奥斯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当肠道上皮完好无损时,益生菌才可能有利于肠道健康;当肠道屏障已经受损时,益生菌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癌症生物医药“缺芯”之痛:“用别人的枪打别人的靶”

当IC行业“缺芯”之痛触动国人的时候,一场生物医药产业的“芯片”竞争已悄然开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之痛。痛点之一,是有生物医药产业“原始芯片”之称的细胞模型。细胞模型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的核心要素与战略性源头资源,决定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我国细胞模型一直受制于人,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卡脖子”环节。《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