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natomical Record:超声监测桡动脉——心脏病评估的新方法!

2017-04-16 枫丹白露 来宝网

与传统的种族,年龄,性别和代谢特征的危险因素相比,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被称为动脉硬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强指标。与影响许多人的其他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没有简单的诊断或监测治疗反应的方法。

与传统的种族,年龄,性别和代谢特征的危险因素相比,动脉粥样硬化(通常被称为动脉硬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强指标。与影响许多人的其他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没有简单的诊断或监测治疗反应的方法。



现在,“解剖学记录”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通过超声可以容易监测的外周动脉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成为重要的诊断工具。虽然以前的研究主要使用超声波,纽约理工学院骨科医学学院(NYITCOM)解剖学系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使用组织病理学更准确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研究; 研究结果暗示了引入新的方法来测量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桡动脉。

“外周动脉可能是冠状动脉血管疾病的可靠指标”由Brian L. Beatty博士和纽约理工学院解剖学副教授Bennett Futterman博士和三年制医学学生Christopher Hoehmann撰写。在研究中,作者研究了48名尸体的动脉,以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从每个捐赠的尸体(包括颈动脉,中央和外周动脉段)取样13个动脉段。

Beatty说:“将分析解剖学家的工作视角与医师和医学生的工作视角相结合,以利用协同效应并发现可以应用于临床背景的结果,这是非常可喜的。”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利用组织病理学确认以及与其他可能与缺血性疾病相关的动脉相比较扩大与动脉相关性的检索。为了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在整个身体各个动脉中的分布情况,他们从颈动脉和外周血管采集节段,并将其与躯干的临床相关的中心动脉进行比较。

重要的是,NYITCOM的研究表明,桡动脉,一种外周血管,在病理性左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分叉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他们建议在评估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时,将桡动脉作为临床可及的位置进行超声波监测。应进一步研究桡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以评估心血管风险。

原始出处:

Christopher L. Hoehmann, et al.  Peripheral Arteries May Be Reliable Indicators of Coronary Vascular Disease.  The Anatomical Record.First published: 24 March 2017

作者:枫丹白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医生日专题:怎么应对冠心病,或许你该来梅斯指南看看

     冠心病在临床上称之为缺血性心脏病。根据WHO的临床分型标准,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我国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阶段,冠心病发病特点呈现年轻化趋势。作为医生而言,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作息时间无规律,自身健康也不容忽视,医生群体患有冠心病的人数也比较多。3月10日是国际医生日,为了让医生轻松应对冠心病,减轻工作和生活

CIRC RES:冠心病患者7-酮基胆固醇与心血管预后和总死亡相关!

由此可见,7-KC水平升高与稳定型CAD患者心血管事件、总死亡和复合结局风险增加相关。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盛大发布

2017年3月31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7群英荟萃,各类学术观点百花齐放。医学知识总是在推陈出新,在经过重重积累后,最终厚积薄发。证据更新,共识改变,临床执行,三者环环相扣。三年内最新循证研究,十余年国内用药经验,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潜心编写,在象征着新生的春日,《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在国家会议中心酒店隆重发布。

CIRC RES:社会融合与女性冠心病风险降低有啥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融合与女性CHD的发病率之间呈负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行为途径来解释。

Lancet Diabetes Endo:载脂蛋白A亚型、脂蛋白A浓度和冠状动脉疾病

脂蛋白A异构体减小以及脂蛋白A浓度增加为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脂蛋白A浓度可有效降低载脂蛋白A小亚型个体的冠心病风险

从上腹痛患者的心电图 您能看出什么端倪?

【一般情况】女,73岁,退休,汉族。【主诉】反复上腹痛2年,加重10天。【病史摘要】患者2年前常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位于剑突下,呈烧灼样,持续数十分钟,休息后好转,未重视。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烧灼样痛,持续1~2小时不等,夜间平躺后明显,发作时伴有心悸、肩部不适、咽喉烧灼感,恶心、欲吐,曾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每天发作数次,患者未重视。5小时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休息后无缓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