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 :增强的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不同疾病阶段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结特征变化!

2017-07-24 cuiguizhong MedSci原创

巴西圣保罗圣保罗联邦大学眼科系Paranhos A Jr教授近日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通过增强的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不同疾病阶段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结特征变化!

巴西圣保罗圣保罗联邦大学眼科系Paranhos A Jr教授近日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通过增强的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不同疾病阶段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结特征变化!

目前,对于青光眼和非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结(ONH)参数之间的结构差异已经有了研究,但是对于不同疾病阶段的这些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尚未被阐明。

他们使用增强深度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 OCT)技术,在具有和不具有青光眼的群体中研究了不同的层状和ONH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这项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中,他们招募了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健康个体和青光眼患者。所有参与者进行了EDI OCT成像。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进行连续的垂直B扫描测量,其中ONH参数为:薄层筛板(LC)和神经组织前板(PLNT)厚度,Bruch's膜开口(BMO)和视杯深度。研究视杯深度与层状和前层参数之间的关联,以排除可能的混杂因素,例如轴向长度和视盘尺寸。

他们总共纳入64例患者的64例眼(30例青光眼,34例正常的对照组眼睛)。与正常眼睛相比,青光眼平均LC和PLNT厚度均明显降低,平均视杯深度高于对照组(p <0.01)。青光眼的PLNT厚度与视杯深度呈显着性负相关(R2 = 0.158,p = 0.029)。此外,LC厚度与视杯深度显着相关(R2 = 0.135,p = 0.045)。具有更薄LC的眼睛呈现更深的视杯。

总之,在视杯深度,LC和PLNT厚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具有较深视杯的眼睛不仅具有较少的神经组织,而且有更薄的LC,但这些与视盘尺寸和轴向长度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这项工作促进了人们对于青光眼发病过程的了解!

原文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cuiguizh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1. 2017-07-24 1dd8c52fm63(暂无匿称)

    了解了解

    0

  2. 2017-07-24 KO229256262

    很好,学习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JCI:靶向小鼠视网膜神经元间隙连接为青光眼神经保护带来福音

由视网膜神经元高度表达的连接蛋白36(Cx36)亚基的GJs或遗传消融的药理学封堵显着降低了青光眼小鼠模型中神经元和视神经轴突的损失

Am J Ophthalmol.:青光眼病情进展迅速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青光眼病情进展迅速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快速进展者心血管疾病和低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患急进性疾病青光眼升高了2.33倍。

PLoS One:关于临床上单侧剥脱综合征患者两个眼睛之间视网膜血管直径和青光眼参数的比较

剥脱综合征(PEX)是开角型青光眼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并且可能会影响视网膜血流动力学。PE的沉积可引起视网膜小动脉和小静脉中的血管变窄。

“视力小偷”青光眼的用药禁忌

青光眼是致盲性眼病中占第二位的疾病,仅次于白内障,但是,其危害性又大于白内障。青光眼是世界上首位不可逆型致盲眼病,人的眼球的房水系统就像是一个水龙头总是开着的水槽,眼睛的引流系统就像是与水槽相连的排水管道,一旦引流系统狭窄或阻塞就会引起眼内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乳头的血管受到压迫,血流减少,氧和营养的供应也减少,最终导致失明。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药物治疗不佳的青光眼患者使用rho激酶抑制剂Ripasudil进行辅助性治疗一年后疗评估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部眼科与微观科学系 Kadonosono K教授近日在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发表了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了在评估在药物治疗不理想的青光眼患者中,使用一种rho激酶抑制剂治疗一年后的效果,降低眼内压的能力,以及ripasudil的耐受性。

我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专家共识(2017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将可拆除缝线技术、抗代谢药物、前房穿刺技术及术中对术后滤过量的预评估等方法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使传统的小梁切除术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为了进一步规范手术操作,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手术疗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经过认真讨论,现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提出以下共识意见,以供大家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