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非侵入性家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抑郁症患者的新疗法与新机遇

2024-10-23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该研究验证了家用tDCS在治疗中重度抑郁症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未来的居家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引言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精神障碍,其病理机制涉及多种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网络连接功能异常及慢性应激对大脑的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对社会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负担。患者通常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尽管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仍有约30%的患者对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显著反应,被称为治疗抵抗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因此,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干预手段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操作便捷且相对低成本的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逐渐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tDCS通过对大脑皮层施加微弱的直流电流以调节神经活动,被认为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10月21日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报道“Home-base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fully remote phase 2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评估了居家使用tDCS治疗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并探讨了其在未来居家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潜在应用。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治疗抵抗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尤其是在传统药物和心理治疗效果有限的情况下,tDCS能够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或补充手段。此外,该研究通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tDCS治疗,探索了远程监督和居家治疗的可行性,这为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减少患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通过验证tDCS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为未来将此技术推广到更多抑郁症患者群体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图片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为期10周的居家tDCS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该研究在英国和美国多个临床中心进行,共招募了174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其中女性120名,男性54名。所有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均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DRS)进行评估,基线平均评分为19.07(± 2.73),符合中重度抑郁症标准。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为期10周的tDCS治疗或安慰剂对照。tDCS治疗组采用2毫安的电流,电极放置在左侧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区域,而安慰剂组的电流为0毫安,以模拟刺激感受。每次治疗持续30分钟,前3周每周5次,后7周每周3次。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研究采用远程监督模式,所有治疗均在参与者家中进行,研究人员通过视频会议对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这种监督方式既保障了治疗的标准化,又减轻了患者的出行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参与到治疗中。

图片

研究的招募、分组、随访和分析的全过程(Credit: Nature Medicine

招募阶段:研究共筛查了17,951人,经过电话预筛选后,进一步评估了368人,其中174人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余194人因不符合入组条件而被排除。

分组阶段:被纳入的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87人接受活性tDCS治疗,87人接受安慰剂(假刺激)对照。活性组中,所有人均接受了指定的治疗,而安慰剂组中有1人未接受治疗。

随访和分析阶段:活性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3人和12人中途退出治疗,原因包括撤回同意、治疗中断或难以联系等。在数据分析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都被纳入意向治疗(modified ITT)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tDCS治疗组的抑郁症状显著改善。在10周的治疗结束后,tDCS组的HDRS评分平均下降了9.41分(± 6.25),而安慰剂组的评分下降为7.14分(± 6.1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95%置信区间为0.51-4.01,P = 0.012)。此外,tDCS组的临床反应率为58.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7.8%(P = 0.017),缓解率则为44.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1.8%(P = 0.004)。

在次要结果方面,研究还采用了蒙哥马利-Å斯伯格抑郁量表(Montgomery-Å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和自评版MADRS(MADRS-s)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tDCS组在这两种量表上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MADRS评分下降了11.31分(± 8.81),而安慰剂组仅下降7.74分(P = 0.006)。同样,在MADRS-s评分方面,tDCS组平均改善了9.90分(± 8.94),而安慰剂组为6.23分(P = 0.009)。这些结果表明,tDCS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反应率和缓解率。

tDCS的工作原理与作用机制

tDCS是一种通过头皮电极施加微弱直流电(0.5-2毫安)的技术,其原理在于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静息状态电位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tDCS的阳极(Anode)刺激可以使神经细胞膜电位去极化,从而增加皮层的兴奋性;而阴极(Cathode)刺激则会使膜电位超极化,减少神经元的发放可能性。在该研究中,阳极电极放置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阴极放置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域,主要靶向涉及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的神经网络,包括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和自我参照网络。

tDCS通过调节这些大脑网络的功能连接性,可能对抑郁症状的缓解产生积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在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抑郁症患者中,该区域的活动通常受到抑制。tDCS通过促进该区域的兴奋性,能够增强患者情绪调节的能力。此外,tDCS的神经生理效应通常在刺激结束后仍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这为其作为长期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持。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还表明,tDCS可以改变特定大脑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性,尤其是在抑郁症患者中,经tDCS治疗后,背外侧前额叶与其他大脑区域(如扣带回和杏仁核)的连接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些发现为tDCS在调节大脑功能网络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其在改善抑郁症状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在安全性方面,tDCS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差异不大,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很好地耐受tDCS治疗。研究中,tDCS组有63.5%的患者报告了皮肤发红现象,而安慰剂组为18.5%(P < 0.001)。此外,皮肤刺激、集中注意力困难等轻微不良反应在tDCS组中也略高于安慰剂组,但这些反应通常为短暂的,并不影响治疗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tDCS组中有两名患者报告了电极部位的轻微灼伤,可能是由于电极海绵干燥所致,但未引起任何持久的皮肤损伤。

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其安全性已经在多项研究中得到验证。该研究的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表明tDCS在家庭环境中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虽然个别患者报告了轻微的不良反应,但这些反应通常为暂时性的,且不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因此,tDCS在居家环境中的使用是安全可行的,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居家使用tDCS治疗中重度抑郁症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对抗抑郁药物或心理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低成本且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具有成为抑郁症一线治疗方法的潜力。该研究的显著优势在于其远程监督的家庭治疗模式,这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出行负担,还提升了治疗的可及性,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持续和规范的治疗。

此外,tDCS还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势,患者可以在家庭环境中自行完成治疗,这种模式减少了对医院资源的依赖,特别是在医疗资源匮乏或患者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覆盖面和可持续性。研究中的远程监督技术也为未来的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高效、规范的家庭治疗,从而扩展了抑郁症治疗的可及性。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尽管采取了双盲设计,但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由于感受到的刺激而猜测自己属于哪一组,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倚。此外,个体间的头部解剖差异和电极放置的微小偏差也可能导致电场分布的差异,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考虑采用个性化的电场建模技术,以优化电极放置和电流强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tDCS的治疗参数优化,例如不同电流强度、治疗频率和疗程对疗效的影响。此外,将tDCS与其他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相结合,可能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还可以探索tDCS在其他精神障碍中的应用,如焦虑症、强迫症等,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

综上,该研究验证了家用tDCS在治疗中重度抑郁症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未来的居家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tDCS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从传统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未来,tDCS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能进一步提升抑郁症的整体治疗效果,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Woodham RD, Selvaraj S, Lajmi N, Hobday H, Sheehan G, Ghazi-Noori AR, Lagerberg PJ, Rizvi M, Kwon SS, Orhii P, Maislin D, Hernandez L, Machado-Vieira R, Soares JC, Young AH, Fu CHY. Home-based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fully remote phase 2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 Nat Med. 2024 Oct 21. doi: 10.1038/s41591-024-03305-y.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43392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3305-y

作者:生物探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MC MED:空气污染和抑郁症遗传风险对枕顶叶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处理速度的交互影响

空气污染可能与遗传上易患抑郁症的个体认知障碍的可能性增加有关,这可能是通过改变枕顶叶和默认模式网络的静息状态功能来实现的。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迷幻药西洛西宾通过计算模型显示可增加大鼠的乐观行为

西洛西宾增加了大鼠在逆转学习任务中的任务参与度,通过调节对奖励的遗忘率和减少对损失的厌恶,大鼠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更多的乐观行为。这些发现揭示了西洛西宾在调节乐观偏差中的潜在机制。

抑郁伴疲劳和嗜睡症状的原因及药物选择

疲劳和嗜睡是抑郁症常见症状,本文分析原因及影响,介绍安非他酮等药物可改善,为抑郁症伴此症状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JAMA子刊最新综述:成人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方法

对于成人抑郁症的治疗,2024年JAMA子刊发表最新综述,包括抑郁症的定义、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等,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下成人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方法。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华西医院揭示抑郁和认知障碍对痴呆发生风险增加的影响:来自三大老年队列的前瞻性研究

抑郁症和认知障碍均显著增加老年人群痴呆的发生风险。认知障碍的风险比抑郁症更大,而二者共存时痴呆的发生风险最高,但未观察到显著的协同效应。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的神经振荡调节:抑郁症加拿大生物标志物整合网络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中的慢波振荡(δ和θ波)增加与抑郁症症状改善密切相关,而α波的减少可能反映了大脑功能从情绪处理向认知处理的转变。γ波功率的增加则可能与治疗效果不佳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