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首诊听口碑 私人诊所成分级诊疗“守门人”

2018-02-11 刘峻 行为改变-刘峻

中国非公基层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诊疗不规范。

我在2016年的分级诊疗调研的重点方向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2017年偏重于县级医院,今年年初,有幸参与了个体诊所相关的咨询项目,前期调研了多个层级的个体诊所,对公立体制之外的基层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算补齐了我分级诊疗研究中最后一块拼图。

2017年1-10月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6.1亿人次,同比提高3.0%。 医院27.7亿人次,同比提高5.6%,其中:公立医院24亿人次,同比提高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提高0.9%——说明公立医疗体系中的患者还在向等级医院集中。

基层医疗占全国医疗服务量的54.3%,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亿人次,同比提高6.1%,但其中政府办社区的比重为65.9%,提升了2.1%,那意味着非公办的社区服务中心诊疗服务量提升了14.9%。

乡镇卫生院8.4亿人次,按照卫计委的数据所说的,公办比重达到99%,同比2016年提高0.7%。到2017年10月村卫生室有63.7万个,诊疗人次15.4亿人次,所占比重达到23%,下降了2.6%。

要知道,村卫生室做为基层中的基层,和个体诊所没有清晰的边界,有很高比例的村卫生室是私人在承包经营,诊疗服务数很可能并没有上报。我们无法准确知道,非公基层医疗的诊疗服务量究竟有多大,卫计委公布的诊所(医务室)有21万个,按照平均每天30人次的诊疗服务量估算,诊疗服务量就达到22.68亿人次。

医药行业还有两个渠道:一个普药销售(包括商业和药品市场),另一个是所谓的“控销体系”,加起来有数百亿到千亿的体量,主要是面向村医的自由采购和诊所用药。粗粗估算一下,中国当前非公基层医疗、医药市场(社区、村医和个体诊所)应该有数千亿,远大于公立基层医疗、医药市场。

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控费,患者门诊报销受到限制,失去了公立医疗体系的主要优势。

由于薪酬待遇的原因,基层医生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医生缺乏服务意愿,诊疗水平较高的医生流失。

公立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要求用基药,这些基药比自由采购的普药贵很多,加上一些检查费用,患者感觉总费用要比诊所高很多。村医按照要求在卫生院采购的基药,药价偏高导致村民不能接受。

公立基层医生同样存在缺乏培训和学习机会,诊疗水平与体制外的基层医生并没有明显差异。

从我个人和我的家庭而言,从未想过去私人诊所就诊,但这是很多基层患者的就诊习惯。在调研中,我跟多个患者做了交流,了解他们选择私人诊所的原因,总结如下:

有些患者自小就在私人诊所,家人、亲戚和朋友也是,私人诊所一直是他们生活中就诊场景。

如果需要住院,从新农合报销而言,当然还是首选乡镇卫生院,但是对于感冒发烧之类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很多个体诊所也是医保定点,都是走个人医保账户,没有太大差异。

医院需要排队等候、做很多检查,个体诊所方便省时,总治疗费低。只有病情复杂或比较严重时才会选择公立医院。

认为公立体系的基层医生诊疗水平与诊所医生相当,诊疗技术因人而异,听口碑而不是看牌子。

很多个体诊所医生(也是老板)是村医出身,或是在某个社区开诊所十几年,已经成为很多患者的“家庭医生”,无论自己还是家人,身体不舒服都是首先想到诊所医生。

分级诊疗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家庭医生签约,希望通过这个政策让患者首诊在基层,但在跟一个基层患者聊天过程中,我意识到:家庭医生这种契约关系的,并非通过签约形成的。要么像国外一样,如果不在家庭医生那里建立健康档案,未经家庭医生转诊,专科医院不接诊,医保不报销。要么就像私人诊所医生和部分患者家庭之间,在信任、服务、经济和方便的基础上建立的首诊习惯——只有体制外的医生才会特别在意患者的信任。

诊所口服用药以非常便宜的普药为主,这些药在公立医院早就消失了,所以药费比公立医疗低很多,但诊所依然有较高的利润率。

方便是个体诊所的天然优势,不用多说。信任和服务是通过一两次就诊体验建立的。在一个诊所调研时,有个患者家属跟我说,她全家人都是找那个诊所医生看病的,尽管该诊所搬了几次。起因就是十几年前,她老父亲病重到大小便失禁,医院医生已经束手无策,建议准备后事,然而该诊所的医生上门治疗,把老人救了回来。

另外一对夫妻带孩子在诊所看病,孩子爸爸说他本人就诊习惯是去公立医院的,而孩子妈妈从小习惯去诊所。孩子发烧先是去了公立医院,挂水几天之后暂时康复,之后病情反复,孩子妈妈坚持到诊所治疗,诊所采用了中医药贴敷治疗,如果疗效不错,这个家庭以后的诊疗习惯就会留在诊所。

中国非公基层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诊疗不规范。第一个问题就是输液,这个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非公基层医疗,公立医疗体系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逐步好转,很多诊所都在努力减少、甚至停止输液,在口服之外,探索雾化和中医药贴敷等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口服药的选择。当医生建议不输液,患者依然希望能在一两天内缓解症状,也以此评判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迫使基层医生选择激素、抗生素之类副作用较大的普药,例如因为副作用较大而被限制使用的安乃近(解热镇痛药)。

基层患者需求中能够得到满足的是服务和方便,基层医生难以平衡的是便宜、快速见效和安全——这三个因素是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现在的基层医疗,牺牲的都是安全,患者要么不在意,要么不知情。

公立的基层医疗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然而这一功能远没有起到其应该起到的作用。政府有没有可能向非公基层医疗购买这个服务?有这个说法,但很难达成其目标。

非公基层医疗当前承担了很高比重的基层患者诊疗服务需要,先要解决治疗规范和治疗水平提升的问题,再看未来能否承担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方向的功能。其实规范诊疗和提升诊疗水平容易解决,患者的理解是个大难题——患者不理解,就会导致庸医驱逐良医。

中国基层医疗的诊疗需求,当前主要是依靠非公基层医疗来满足的,未来的比重只会越来越高。2017年1-10月民营医院3.7亿人次,同比提高16.7%,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持续多年了,非公基层医疗也是如此。

非公基层医疗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城市高端诊所,另一个就是基层个体诊所——前者是投资者关注的领域,后者是庞大的草根市场。非公基层医疗的未来只能用三个字来说:看不清......

作者:刘峻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医院大变局 一批药品被驱逐

城市等级医院依旧占据药品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分级诊疗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会逐步带来利好消息,但是支付能力上仍将受限

新政:基层医护人员要有这个证!

大家还记得基层医师公社在2017年11月份发布的文章《卫计委发布新指南,影响所有公卫人!》吗?如今,这份《指南》落地了,并在基层绩效考核和人员资质规定上都做了严格规定!

这个省放大招,解决在岗村医养老!

最近各省都在纷纷出台新一年的医疗政策文件,我们大家也都在翘首期盼更实惠的消息,这不,甘肃省放大招了,对于基层医疗,要这样做!

家庭医生签约宣传口诀

近些年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基层医生工作的重心,签约任务多而繁重,所以笔者整理了这个信天游跟大家一起分享。

中央1号文件出台:到手公卫补助,要增加!

重大信息!中央1号文件出台,到手的公卫补助,要增加!

公卫考核,这些应该是重点!

新年伊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下简称公卫)又该开始对上一年度成绩进行考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