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癌风险因素研究

2019-10-23 MedSci MedSci原创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少数民族和烟民的胃癌风险显著升高,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且仅在根除成功后可降低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H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测后非近端腺癌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以确定治疗和根除如何影响癌症风险。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从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收集了371 813名患者(中位年龄,62岁;92.3%男性)的数据,这些患者从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被诊断为H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研究的主要结果是H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30天或更长时间诊断远端胃腺癌。

发现H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后5年、10年和20年的累计癌症发生率分别为0.37%、0.5%和0.65%。与癌症有关的因素包括: H型幽门感染时年龄较大 (危险度比1.13)、黑人/非裔美国人(2.00)、亚裔(2.52)、西班牙裔或拉美裔(1.59)、吸烟史(1.38)以及性别(女性患胃腺癌的风险明显低于男性,SHR,0.52),同时根据血清抗体阳性检测H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患癌的风险也降低(SHR 0.744)。H型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接受治疗后,患者胃癌的风险仍有增加(1.16),但经治疗证实根除H型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的风险(0.24)。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少数民族和烟民的胃癌风险显著升高,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且仅在根除成功后可降低风险。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Death & Disease:北大肿瘤医院发文,ctDNA可预测胃癌治疗效果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采集和分析了晚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个体内ctDNA(循环肿瘤DNA)的基因组变化指标,以探究ctDNA的基因组不稳定水平变化能否用于监测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JAMA Surg: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胃癌

研究认为,与ODG相比,LADG对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具有更好的术后安全性和辅助化疗耐受性

2019 ESMO:林榕波教授团队报道四药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胃癌

虽然近年来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在众多瘤种中看到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进展一直不尽人意。化疗和靶向治疗仍是晚期胃癌治疗的基石,人们在苦苦寻找免疫治疗突破的同时,也一直在追寻进一步提高化疗疗效的方法。在刚刚结束的ESMO大会上,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林榕波教授团队报道了四药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

2019 ESMO:专注胃癌发病机制基础研究,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19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刘联教授在大会上做了“m6A甲基转移酶METTL3通过促进初始microRNA成熟促进胃癌进展”的口头报告(1981O)。就该研究内容做了进一步讲解,刘教授认为,要想更好地治疗胃癌,做好基础研究必不可少。

局部晚期胃癌优化治疗模式的探寻

2019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多位中国肿瘤学专家登上ESMO讲坛,展示中国的研究数据,发出“中国好声音”。当地时间9月28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季加孚教授登台汇报了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RESOLVE Ⅲ期研究结果(LBA42),为该类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增添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特邀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季加孚教授、第二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讲述该研究背后的故

专家共议MDT背景下HER2阳性胃癌的诊疗实践与思考

多学科协作(MDT)的概念最早是从2005年引入中国的,直到如今,MDT已被广大医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肿瘤诊疗的医学工作者所接受。从医院层面,目前开展MDT模式的以中大型医院为主但在逐步扩展,在过去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如今已扩展到部分二级医院。2018年在国家卫健委的倡导下,消化道肿瘤的MDT诊疗在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医院规范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诊疗方案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