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销售轻研发 药企如何走出收支平衡怪圈

2017-03-22 刘宇 郭秀娟 北京商报

重销售、轻研发成为国内上市药企的通病。华润三九、哈药股份、新华制药等企业销售费用居高不下,部分企业的销售费用与净利润持平甚至高于净利润,研发费用却普遍较低,多数企业研发占比不足5%。新药研发成本高、耗时长,期间风险较大,一些企业更愿意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购买新药,而非通过自身研发。药品流通配送费用过高,终端医生用药培训、消费者用药培训以及广告投入导致药企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重销售、轻研发成为国内上市药企的通病。华润三九、哈药股份、新华制药等企业销售费用居高不下,部分企业的销售费用与净利润持平甚至高于净利润,研发费用却普遍较低,多数企业研发占比不足5%。新药研发成本高、耗时长,期间风险较大,一些企业更愿意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购买新药,而非通过自身研发。药品流通配送费用过高,终端医生用药培训、消费者用药培训以及广告投入导致药企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重销售轻研发

研发能力是衡量一个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研发占比)是常见的具体参数之一。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华润三九、哈药股份、新华制药、普洛药业等企业财报发现,各企业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研发费用却普遍较低。

华润三九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89.82亿元,净利润为11.98亿元。华润三九的销售费用为32.79亿元,占营收比例36.72%,销售费用已经远远超过净利润,而研发支出仅为2.8亿元,研发占比为3.12%。哈药股份2016年营业收入为141.27亿元,净利润7.88亿元,该公司销售费用为7.62亿元,与净利润基本持平,研发支出仅为1.83亿元,研发占比为1.29%。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新华制药和普洛药业财报中。新华制药的销售费用为4.04亿元高于净利润,研发支出为1.07亿元,研发占比仅为2.67%;普洛药业销售费用为3.17亿元高出净利润,该公司研发支出为2.01亿元,研发占比为4.22%。

与欧美大型药企的研发投入相比,国内上市药企的研发支出显得较为吝啬。国际新药研发费用大约需要5亿-10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10%。资料显示,2016年罗氏的研发支出为119.55亿美元,研发占比高达22.8%;辉瑞研发支出为78.72亿美元,研发占比14.9%。

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药企销售费用过高主要由配送费用、终端医生用药培训、患者用药培训以及广告支出等原因导致。第三方医药服务体系麦斯康莱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药企营销费用普遍较高,占营收比例的20%-30%属于正常现象。药品配送、打通终端销售渠道、广告投放、消费者用药培训等成本较大均导致企业销售费用过高。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透露,药企销售费用中打开终端销售渠道的费用占据大头。一些药企为打通医院渠道会向医院和医生提供回扣,而回扣大部分公司将之计入到销售费用之中。“在一款药品的零售价里面,一般企业得到30%,流通渠道占30%,医院占40%。”新华制药在财报中表示,2016年销售费用较高主要是由于终端销售费增加所致。

除了终端销售渠道费用外,药品配送也成为药企销售费用较高原因之一。普洛药业表示,业务费、运杂费以及广告费等增长较多导致2016年销售费用较高。

据史立臣介绍,一般物件配送按照重量计算配送费,药品是按照金额的8%来计算配送费。以一箱价值10万元的药品为例,如果是普通配送价格约为50元左右,但药品需要拥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企业进行配送,配送费为8000元。“这种计算方式较为畸形,较高的配送费用易推动药品价格上涨。”

缺少研发激情

药物研究在科技领域是耗时最长的研究之一,研发费用巨量级投入就让药企望而却步。公开资料显示,国内药品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100万-1000万元之间,每类药品创新程度越高,开发阶段越靠后,研发费用越高。开发一个化药一类新药,截至批准临床研发费用中位值为1900万元;开发一个生物药一类新药,截至批准临床的研发费用中位值是2825万元。

一类化药新药和生物制品更受国内企业青睐。在2016年新增创新药临床批件中,有11个一类化药新药和2个生物制品,而这两类药品均寻要投入大量资金。海正药业研发的海泽麦布片,截至III期临床已投入1.53亿元;复星医药研发的曲妥珠单抗注射液,截至I期临床已投入1.39亿元。

药品研发受政策影响较大。自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以来,部分药企撤回研发品种。恒瑞医药研发的磷酸瑞格列汀片,截至报产已投入1.01亿元,但在临床自查中撤回,随后又重新投入资金启动III期研究。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合伙人赵衡表示,药品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周期较长,一个新药研发大约会历经七八年的时间,这期间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多研发最终以失败告终,国内很多药企不愿意去做药品研发。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国内很少有创新药企业,大部分以仿制药为主。“现在国内很多药企以合作方式将进口药引进来并推广,或者是买临床失败的药品重新寻找有效靶点,提高价值。”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郭秀娟

原标题:(创新与利润的药企博弈 药企如何走出收支平衡怪圈)

作者:刘宇 郭秀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禽流感生猛来袭,这几个药企值得你关注!

春季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然而,近日却由于H7N9禽流感的侵袭而蒙上了一层阴影。H7N9禽流感已不是初来乍到,然而今年似乎尤为生猛。与禽流感相关的上市药企也在近日备受关注,又“火”了一把。

这十条,让你看清制药界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科普和洗白制药界。注意,我只能洗白制药界。对于洗白医学界的医院,我表示完全没这个能力。

大型药企畅销药遭遇专利悬崖困境

对医药巨头来说,专利药物就是他们手上的现金牛。然而,倘若专利到期,其遭遇到的困境和市场激烈竞争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

2017政策落地年:医药企业的七种死法与九种活法

2016年,医药行业政策频出,各方纷纷秣兵厉马,备战2017政策落实年。原有的高增速、高毛利、非专业的野蛮增长时代注定要告别,行业巨大的变革之下,势必是一场场惨烈的生死战。

又一家医院卖给了药企 投资医疗成为药企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6年,在出售的30家公立医院中,药企接手的过半,如海药收购鄂钢医院、济民制药买了鄂州市第二医院80%的股权等。

又有三甲医院被药企拿下 医药行业快步进入寡头时代

东风汽车旗下的东风医疗集团整体划转至中国医药集团,职工保持央企身份,目前已进入最后实施阶段。同为央企的国药得到二汽东风总医院,不用花钱。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