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全了,偏头痛防治的8种有创治疗方法

2024-05-07 疼痛之声 疼痛之声

以下将介绍偏头痛防治的8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部分证据支持偏头痛起源于外周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激活和敏化,而更多证据表明偏头痛发作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如下丘脑或脑干在前驱期的激活。

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参与偏头痛的先兆发生,并可能进一步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从而将痛觉信号传递至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并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共同参与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发作的脑网络可塑性变化包括不同脑区结构或功能连接改变,涉及疼痛感知、处理与情绪调控等多种环路。

药物治疗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或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部分患者,非药物治疗可以作为有效补充,常用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针刺治疗、运动、饮食调节、手术、神经调控治疗、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以下将介绍偏头痛防治的8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1.脉冲射频治疗(PRF

基于射频热凝器的脉冲射频调节是一种安全、有效、非高温毁损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脉冲射频治疗过程中可将其温度调整为42℃,对神经并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间断性射频可达到治疗安全的效果。

射频针尖能够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较高的磁场,作用于颈2背根神经节,对其产生相关的生物刺激,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P物质和脑组织β内啡肽物质得以提升,该类物质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PRF已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背痛的疼痛治疗,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和其作用于参与疼痛传导的C-纤维,改变C-纤维轴突的显微结构等机制有关;近年来也发现其镇痛作用可能与调控内源性阿片受体有关。

现有研究表明PRF能较长时间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及发作时间,机制可能是由于PRF能够针对C2-3后内侧支的神经调控,缓解了偏头痛相关的外周、中枢敏化。 

图片

2.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目前研究表明偏头痛可能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和敏化引起。激活的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可能释放某些血管扩张性肽类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神经激肽A』,从而引起硬脑膜等疼痛敏感组织发生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改变。

颅内外自主神经分布于C8~T1-3神经发出交感神经进入星状神经节,一部分沿椎动脉进入颅后窝,另一部分上行至颈上神经节,然后沿颈内外动脉延伸广泛分布于颅内外交感神经。

星状神经节阻滞直接使痛侧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平衡神经功能,使血管张力恢复平衡,最后使疼痛缓解。

超声引导下的SGB是慢性偏头痛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降低头痛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药物服用,可保护老年患者免受与药物副作用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慢性偏头痛患者在重复SGB后可获得良好且持续的镇痛效果。没有合并症(如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更有可能从SGB治疗中获益。

3.经颅磁刺激(sTMS)

TMS是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用刺激线圈中强大瞬变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动态的磁场在颅内导体转换为刺激线圈电流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这种内生的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根据TMS刺激脉冲不同,可以将TMS分为三种刺激模式。

单脉冲TMS(sTMS):sTMS由手动控制无节律脉冲输出,也可以激发多个刺激,但是刺激间隔较长(例如10 秒) ,多用于常规电生理检查。

双脉冲TMS(pTMS):pTMS以极短的间隔在同一个刺激部位连续给予两个不同强度的刺激,或者在两个不同的部位应用两个刺激仪(又称作double-coil TMS , dTMS) ,多用于研究神经的易化和抑制作用。

重复性TMS(rTMS) :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则需要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慢节律低频或快节律高频rTMS。

sTMS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止偏头痛先兆期的皮质扩散抑制(CSD)的发生,而且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痛觉信号传导至丘脑神经元水平。枕型迷你sTMS体积小,操作简单,患者可随身携带,自行操作。

英国的一项随机开放性试验及美国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观察性研究在sTMS对偏头痛急性发作和慢性预防治疗的有效性及良好耐受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图片

4.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激 (nVNS)

nVNS 可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或预防性治疗,多项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头痛程度或每月头痛天数,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刺激部位皮肤的疼痛感、接触部位皮肤过敏、口唇或面部抽搐及味觉异常等。

原理是激活迷走神经中的特定纤维,刺激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过度表达。

5.经皮眶上神经刺激(tSNS)

tSNS 是三叉神经电刺激的主要手段,通过精确微脉冲刺激作用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末梢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可以预防偏头痛发作及降低镇痛药物用量。该疗法具有较好的满意度及耐受性,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前额皮肤刺痛感、嗜睡、疲劳、失眠及刺激后头痛等。

tSNS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机制不清楚,推测可能为tSNS治疗仪脉冲刺激三叉神经,增加大脑边缘系统和特征矩阵中关键区域(如:眶额叶和前扣带回皮质)的活性,提高偏头痛发作的阈值。

6.经皮枕神经电刺激 (tONS)

我国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高、中或低频的 tONS 对无先兆偏头痛病人均有显著的预防疗效,tONS 组的 50% 反应率和头痛程度降低幅度均显著优于假刺激组。

7.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病理生理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发作时由于颅内外血管收缩机舒张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

多数偏头痛的头痛发作与头皮局部神经被异常血管压迫或受到搏动性刺激有密切相关,在显微外科解剖下也证明了这一点,偏头痛患者在头皮局部均有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管对神经的压迫。

当血管内的神经递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及血管壁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对异常接触中的神经产生刺激而引起头痛发作。

因此手术方法是通过解除头皮下血管对周围神经的异常接触部位并阻止疼痛发作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可根据疼痛激发部位选择耳颞神经减压、眶上神经减压以及枕大神经减压手术等。

8.卵圆孔封堵术

虽然偏头痛病人尤其有先兆性偏头痛病人,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率较高,但迄今完成的3项经皮卵圆孔闭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未达到研究终点,未能证实封堵PFO对缓解偏头痛有显著效果。

因此目前对于既往无PFO相关卒中的偏头痛病人,建议首先使用偏头痛常规药物治疗;对于未能从常规治疗中获益的难治性偏头痛病人,在经过严格评估后认为PFO封堵的获益较高而风险较低,可合理选择卵圆孔封堵术。

9.其他疗法

曾有研究表明针灸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并不优于假针刺,但近期我国多项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发作性偏头痛病人的发作频率,其相较于假针刺和空白对照组起效更快、效应值更大、疗效更持久。

参考文献:

[1]李付勇,邹建军,沈旭辉,等.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头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12):908-911.

[2]Hatef, Daniel A., Gutowski, Karol A., Culbertson, Gary R., Zielinski, Marta.,  & Manahan, Michele A.. (2020).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Migraine Surgery Safety and Efficac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46(2), 187e-195e.

[3]Yu, Bin., Hou, Siyu., Xing, Yan., Jia, Zipu.,  & Luo, Fang.. (2023). Ultrasound-guide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for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in elderly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Headache.

作者:疼痛之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指南与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24年版)

该指南旨在为乳腺癌防控及诊治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导和依据。

指南推荐|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该指南基于现有的研究数据和专家的集体意见制定,并强调在临床实践中所有建议均应与患者进行共同讨论并决策。

指南解读 | 乳腺癌NCCN(2024.V1):化疗方案和给药剂量新选择

《乳腺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目前已更新至2024.V1,与上一年终版2023.V5相比有较多更新,本文将对药物治疗相关更新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供各位医学同仁参考。

理论学习:《肺部多发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学习体会以及个人观点表述

近日看到一篇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关于多发结节诊断与治疗的文章,我们来一起好好学习一下。

【论着】| 21例原发性胸壁尤因肉瘤的临床分析

本研究收集2018-202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国内外PEST病例报道文献,探讨总结其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邓婷教授:胃癌从预防到治疗的核心要点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晚期胃癌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