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缪小平、吴晨合作组首次揭示全反式视黄酸代谢与中国人群食管癌风险相关

2018-01-31 佚名 BioArt

食管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与人群种族密切相关。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课题组与协和医学院吴晨课题组合作,通过对10716例食管癌病例和12637例正常对照的大规模关联研究,以及深入的功能机制解析,发现了包含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在内的6个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基因。

我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食管癌”)高发病率国家,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有近一半发生在我国(2015年新发病例接近50万),其中90%病理类型为鳞癌,且食管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不良。然而在美国,食管癌发病率低(2016年新发病例不到2万),且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因此,食管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与人群种族密切相关。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教授赵快乐课题组找到了中国食管鳞癌患者的基因特点和遗传学背景,并首次发现导致中国等亚裔人种食管鳞癌发病风险高的重要原因——NFE2L2基因的“胚系突变”发生风险较其他人种更高,从而使食管癌的早期筛查预防干预成为可能。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近年来,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林东昕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揭示了食管癌的一系列易感基因,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这些易感位点均为常见变异,大多数位于非编码区(两篇Nature Genetics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协和医学院吴晨教授)。而位于基因编码区的遗传变异,虽然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较低,但可能具有更大的作用效能,如何发现这部分遗传易感位点,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一大挑战。

在最新的这项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题为“Exome-wide analyses identify low-frequency variant in CYP26B1 and additional coding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中,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课题组与协和医学院吴晨课题组合作,通过对10716例食管癌病例和12637例正常对照的大规模关联研究,以及深入的功能机制解析,发现了包含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在内的6个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基因,并揭示了全反式视黄酸代谢在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食管癌的防治事业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3714例食管癌病例和3880例正常对照)的全外显子组关联研究,以及两个中心共计7002例食管癌病例和8757例对照的独立验证,发现位于CCHCR1、TCN2、TNXB、LTA、CYP26B1和FASN基因外显子区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其中,位于TCN2、CYP26B1和FASN的3个遗传变异更是首次在食管癌中发现的低频易感位点,相比GWAS发现的常见变异,具有更为显着的作用效能,单个位点的比值比(OR)达到1.67、1.82和1.67。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的遗传变异与吸烟和过度饮酒呈现显着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携带风险基因型的个体,若长期吸烟或饮酒,罹患食管癌的风险比野生基因型的个体高出3倍。

那么,这些易感基因又是如何影响食管癌的易感性的呢?研究人员紧接着对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基因遗传变异开展了一系列功能研究。人体摄入的维生素A,在体内会代谢为全反式视黄酸,后者参与了包括免疫激活在内的多个重要通路,是人体内重要的抑癌分子。而该研究发现的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上的遗传变异,可以显着的加快体内全反式视黄酸的代谢,使其快速转化为无活性的羟基视黄酸,降低其抑癌作用。从生物学机制上验证了人群中的发现,即携带CYP26B1快代谢基因型的个体,体内全反式视黄酸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基因型的个体,若这类人群再长期吸烟或饮酒,会更容易引发食管癌。该研究为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首次揭示了视黄酸代谢与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密切关联,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公共卫生意义。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吴晨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公卫学院常江博士、钟荣副教授、田剑波博士生和李娇元博士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林东昕院士和公卫学院的邬堂春教授对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注:上述文字主要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官网与复旦大学官网。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Gastroenterology: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能降低食管癌或胃癌患者死亡风险

研究认为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不能降低食管癌或胃癌患者的死亡风险

Cancer Research:口腔微生物不仅与牙周病相关,也影响食管癌风险

口腔是许多微生物的聚居地。口腔微生物一旦失衡,不仅影响口腔健康,也影响全身健康。近日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口腔中的一些细菌与食管癌的风险增加相关。

SCI REP:吸烟和饮酒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男性中,饮酒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风险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这种关系在吸烟者中尤为明显。

Gut:中国内镜筛查食管癌的效果分析!

由此可见,该ESECC试验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招募和随机化要求。年龄、家族史、营养不良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高危人群中高级别食管病变的风险。

每年一半食管癌死亡患者在中国,更具“中国特色”的癌症如何防治?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四位。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世界排名第一,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一半是中国人(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而我国每年平均死亡率约15万人)。食管癌为什么如此具有“中国特色”?又该如何筛查治疗?2017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医学界》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李志刚教授讲述食管癌筛查诊疗的过去、现在和未

中国循环杂志:郑州大学学者研究称,吃油炸食品易患食管癌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者发现,油炸食品摄入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