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 Neurol:DWI不能很好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014-03-10 佚名 丁香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因为神经系统体征常很快消失。核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微小缺血灶敏感的优点,有助于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且TIA伴DWI急性缺血灶阳性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将会增加。因此DWI既有助于提高TIA的诊断,还能预测短期卒中风险。 目前国家卒中指南建议对TIA患者进行DWI检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通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因为神经系统体征常很快消失。核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微小缺血灶敏感的优点,有助于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且TIA伴DWI急性缺血灶阳性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将会增加。因此DWI既有助于提高TIA的诊断,还能预测短期卒中风险。

目前国家卒中指南建议对TIA患者进行DWI检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通过DWI使TIA/卒中的诊断从时间依据转变为组织依据的建议,目前正在审议之中,并被美国卒中协会推荐。英国爱丁堡大学Brazzelli博士等分析了现有的研究数据,对有DWI急性缺血灶的TIA患者比例进行准确评估,并确定影响该比例的因素,从而研究DWI在TIA/卒中诊断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ANN NEUROL杂志上。

研究者检索了从1995年1月到2012年7月间的多种文献资源,排除语言限制。使用PRISMA指南系统回顾各项研究,纳入怀疑为TIA患者并经过MR-DWI检测显示DWI急性缺血灶阳性比例的研究。最后通过单变量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确定DWI阳性率和影响因素。

该分析最后纳入47项研究共9078名患者。其中26项研究有卒中专家的诊断(55%),所有研究排除TIA类似疾病。TIA并有DWI急性缺血灶的患者比例为34.3%。大样本(n>200)的研究同小样本研究相比(n<50)DWI阳性率更低。但是包括扫描时间在内的其它测定因素,都不能减少或解释DWI阳性率变化达七倍之多的原因。

在确定TIA患者DWI检查中阴性结果更常见。目前可用的数据没有解释为何2/3有明确专家认证的TIA患者DWI都为阴性结果。并且DWI阳性率高达7倍的变化使它不能为诊断卒中提供一致或可预测的依据。直到这些疑问能被更好理解,并且怀疑为TIA或卒中的患者能广泛并立即的进行MR-DWI的检测,DWI才能用于卒中的诊断。

原始出处:

Brazzelli M1, Chappell FM, Miranda H, Shuler K, Dennis M, Sandercock PA, Muir K, Wardlaw JM.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and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nn Neurol. 2014 Jan;75(1):67-76. doi: 10.1002/ana.24026. Epub 2014 Jan 2.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roke:吸烟或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原因

  蛛网模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已知预测因素是入院时的出血量大及临床状态差,其他因素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为此,荷兰乌德勒支医学中心神经科和神经外科的Nicolien K. de Rooij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18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缺血的预测因素,证据级别较强。   该研究为系统回顾。研究人员在MED

Stroke:颈动脉外膜灌注成像有助研究斑块发病机理

活检研究提示斑块内出血与血管滋养管存在相关,后者主要来自外膜。颈动脉外膜血管滋养管能够通过动态增强MRI以估计灌注参数得以确定。为此,美国华盛顿大学影像科的Jie Sun与北京医院影像科的Yan Song使用动态增强MRI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3月7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外膜和斑块内出血存在独立的生理病理联系。它们的联系在于外膜血管滋养管的微结构。外膜灌注成像

Stroke:国内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和性别差异

我国脑缺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地理分布差异和性别差异尚未清楚阐述。为此,我国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王子医院药物与治疗科的Xinying Zou博士等人进行合作,完成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6月11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和性别差异。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国内22所医院的2864位连

NRR:β淀粉样蛋白加重脑缺血再灌注认知功能损害?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蛋白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导致脑组织神经细胞死亡,并致认知功能受损。最近有研究表明,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在发病机制上联系密切。为此,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波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关于“Amyloid beta-peptide worsens cognitive impairment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

NRR: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在发病机制上联系密切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蛋白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导致脑组织神经细胞死亡,并致认知功能受损。最近有研究表明,脑缺血与阿尔茨海默病在发病机制上联系密切。 为此,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波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关于“Amyloid beta-peptide worsens cognitive impairment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reper

NRR:对脑缺血后葡萄糖不耐症提出的治疗假设

研究发现,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缺血性应激可诱发葡萄糖耐受不良或者高血糖。缺血应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了缺血后葡萄糖不耐受的发生与发展。 为验证此假设,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舒晓亮主任带领的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脑缺血后下丘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表达下降,而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拮抗由脑缺血应激引起的小鼠肝脏和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及其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