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Internal Medicine:乳腺癌左侧放疗及仰卧体位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2013-11-04 佚名 丁香园

研究要点: 1.既往研究证实,乳腺癌后放疗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长期死亡率; 2.本研究发现,乳腺癌基础风险高、接受左侧放疗、放疗体位为仰卧位的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最高; 3.通过控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可减少乳腺癌放疗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目前,许多研究证实,乳腺癌后放疗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长期死亡率。

研究要点:

1.既往研究证实,乳腺癌后放疗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长期死亡率;

2.本研究发现,乳腺癌基础风险高、接受左侧放疗、放疗体位为仰卧位的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最高;

3.通过控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可减少乳腺癌放疗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目前,许多研究证实,乳腺癌后放疗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长期死亡率。但哪些患者、哪些放疗方式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目前仍缺乏报道。基于此,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David J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本研究共纳入48名受试者,均为乳腺癌IIA级0期患者,这些患者于2005年在纽约大学肿瘤放疗科接受乳腺癌放疗。专家们比较了这些患者乳腺癌放疗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纳入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用药、心血管疾病风险、左侧还是右侧接受放疗、放疗时的患者体位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

本项研究指出,乳腺癌基础风险高、接受左侧放疗、放疗体位为仰卧位的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最高,而乳腺癌基础风险低、接受右侧放疗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最低。对于左侧放疗患者,采取俯卧体位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用药及风险,而右侧放疗患者,由于心脏在放疗范围外,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体位无明显相关。研究还指出,由于放疗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多因素的,并且心血管病的基础风险越高,放疗的绝对风险越高,因此,通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血脂、吸烟、高血压等)、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可减少乳腺癌放疗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本研究建立在既往有关乳腺癌放疗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性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发现,乳腺癌基础风险高、接受左侧放疗、放疗体位为仰卧位的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率最高;通过控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可减少乳腺癌放疗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研究背景:

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乳腺癌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由于目前科学条件所限,很难将放疗区域局限于癌组织,因此,乳腺癌的放射治疗难免会影响周边组织。

目前,既往研究证实,乳腺癌后放疗可增加患者急性冠脉事件、血栓栓塞事件、以及缺血性心肌病的患病率。并且,放疗暴露率越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高。除此以外,由于心脏位于左侧,因此左侧接受放疗的患者,其心脏受影响更大。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需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基础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以及心脏与胸壁距离较近的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除此以外,对于这些患者,通过控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及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可减少乳腺癌放疗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8-08-12 1e145228m78(暂无匿称)

    学习了,谢谢作者分享!

    0

  2. 2014-02-11 jeanqiuqiu
  3. 2014-04-06 kalseyzl

相关资讯

乳腺癌术后内乳和淋巴结放疗可改善生存

淋巴结引流意味着乳腺癌更易扩散,通常腋窝淋巴结会接受手术治疗或放疗,但当前对内乳和锁骨上内侧(IM-MS)淋巴结治疗效果及毒性作用还存在争议。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Ⅲ期研究22922/10925的10年随访结果(摘要号:BA 2)显示,与对照组(n=2002)相比,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后接受IM-MS淋巴结放疗(n=2002)后,OS(82.3%对80.7%,

Asia Pac J Clin Nutr:大豆异黄酮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生风险关系的整合分析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摄入能否预防乳腺癌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不一致,而争议主要集中在大豆异黄酮的摄入时间不同和暴露剂量差异对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是否有影响。研究目标是通过整合分析,探讨大豆异黄酮摄入量与目标人群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评估大豆异黄酮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生风险的关联。从每一项研究中,提取大豆异黄

乳腺癌激素治疗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旧金山——美国临床肿瘤学学会主办的乳腺癌研讨会上公布的一项入组81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接受激素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是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的7倍以上。此外,神经心理测试的客观结果支持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诉。研究者表示,激素治疗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设计干预研究对该组患者进行重点研究。Hope Rugo医生这项研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乳腺肿瘤学临床试验项目主

乳腺癌个体化综合诊疗成为新趋势

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乳腺癌会议暨上海市国际乳腺癌论坛25日召开。基于规范化治疗、以患者个体和循证医学为根据的乳腺癌个体化综合诊疗正成为当前乳腺癌治疗的新趋势。 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年来乳腺癌发病逐年增高,以超过70/10万的发病率成为女性癌症中头号“红颜杀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

JCO:口服避孕药不降低BRCA1/2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及乳腺癌风险

口服避孕药与卵巢癌关系 研究要点: 本研究针对因BRCA1/2突变或有较强家族史而存在卵巢癌或乳腺癌风险增加的女性,评价了口服避孕药对两种肿瘤的相关风险;针对BRCA1/2突变携带者总体的荟萃分析表明,口服避孕药与卵巢癌间存在负向关联,但与乳腺癌间并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关联;BRCA1及BRCA2突变也有类似结果。 在2013年10月21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

Breast :乳腺癌的免疫预防疫苗或将问世

一项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在小鼠实验模型上已成功研发了针对乳腺癌进行免疫预防的有效抑制疫苗。该临床前期结果为人类癌症免疫预防基因表达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预示该疫苗可成功实现人类基因表达,属于肿瘤免疫治疗的阶梯形进步。 肿瘤免疫预防可在健康个体中加强免疫防御,并可有效控制肿瘤发病。在以往的研究中,病毒性肿瘤的预防已在人类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