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华教授:骨质疏松是病,得治!

2024-07-04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文章围绕骨质疏松症,介绍其现状、上海六院专科情况、不同级别医院应对挑战、治疗方法及防治综合措施,强调其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

骨质疏松症,一个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和防治挑战的疾病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危害越发凸显。为了深入探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问题,我们有幸邀请到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见解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岳华教授,期望能从她的专业视角中,获得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深刻认知与宝贵建议,共同为提升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而努力。

骨质疏松症,被低估的疾病

2018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骨矿盐疾病分会调查发现,国人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低,年轻人约10%~11%,50 岁以上人群约6%~7%,治疗率仅5%~6%。而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23%,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高达51.6%,男性患病率达6%以上,全国患者约9000多万人,骨量减少者高达2亿。这其实都和疾病普及不足、群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度低有关,而且大多数老百姓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自然现象,但其实可防可治。

岳华教授讲到,骨质疏松症是增龄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升高,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包括年龄增长、女性绝经、疾病状态、合并用药、钙和维生素D等基础营养状况不佳。而对于老年人来讲最严重的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这种骨折好发于胸腰椎、髋部、手腕、肱骨近端等部位,会导致疼痛、身高变矮、畸形,致残致畸率高,其中髋部骨折后一年有50%的人会导致永久致残,死亡风险极高。在2024年国际骨松基金会的大会上,有学者报告骨质疏松性骨折死亡排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病。

上海六院骨松专科的创新与引领之路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于1993年独立建科,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科。科室主任章振林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的主任委员,并牵头了众多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和《男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等。

科室对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特殊类型及继发性骨松,如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等的规范化诊疗非常有经验。岳华教授介绍到,在科研方面,科室开展了大量关于骨质疏松症候选基因的研究,探究其遗传因素,近年来也更多关注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研究、发病机制及罕见骨病的诊断治疗,对疑难罕见的骨病开展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检测方面,科室有5台先进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进行检测。而且科室自1993年建科至2006年,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招募健康中国人群,建立了属于中国人的骨密度数据库,这样测量出的数值才能准确反映出国人真实的骨密度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科室早在2000年初就成为亚洲骨密度培训中心,科室内的技师还负责全国进修培训,每年都有六七十位进修医师,来进修学习骨质疏松症及罕见骨病的防治知识。

应对骨质疏松症不同级别医院的挑战与应对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才明确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所以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起步相较其他慢性疾病要晚。尽管目前众多医院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表现出浓厚兴趣,但规范化的专病门诊却极为稀少,这致使不同级别医院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上参差不齐。

对此,岳华教授指出,三级医院应当发挥指导引领作用,传播先进、正确的诊疗理念。然而,当前许多医院存在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数量少,且医生对骨质疏松症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所以,三级医院若要提升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就必须增强医生对该疾病的重视,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医生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对于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而言,特别是社区医院,是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首要防线。据2019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正常居民中椎体压缩骨折的比例竟高达17%。因此,社区医生需要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增进群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还应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构建上下转诊、急慢分诊的制度。最后,要努力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逐步完善相关的检查和治疗设备,优化医疗条件。

治疗骨质疏松症应精准用药与全面防治相结合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能盲目进行。骨质疏松症只是一种表现,很多疾病和药物都可能导致这种症状,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其成因包括各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慢性腹泻等。治疗前需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疾病,比如成骨不全、骨软化等。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选择可依据骨折风险分层,高危患者用强效药物如促骨形成药物、注射类骨吸收抑制剂,一般患者可选用口服抗骨松药物。

目前国内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四大类:

(1)骨吸收抑制剂,如经典的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等,能稳定骨骼防止骨质丢失;

(2)促骨形成药物,能促进骨骼生长,任何年龄段在其作用下都可促进新生骨生长;

(3)其他作用机制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K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活性维生素D还能增加下肢力量、避免跌倒;

(4)传统的中医药,如骨疏康胶囊等,可弥补临床西药治疗的不足,如双膦酸盐有疗程限制,地舒单抗不能随意停药等,中成药可在双膦酸盐药物假期、骨折风险不太高或有骨质疏松相关症候群时使用。

岳教授提示,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保存条件。骨骼变化慢,治疗通常按年计,2~5年不等,可根据骨折风险分层管理。治疗后要监测骨密度、身高、胸腰椎 X 线、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变化,以判断疗效和确定后续疗程。骨质疏松症防治是综合性的,需要多科室配合,如骨科手术、康复科术后康复等,多科室协作是很好的方式。骨质疏松症作为慢性病,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包括改变静息生活方式,进行负重、抗阻力运动,保证营养摄入,避免不良嗜好。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任重道远

从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两亿。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攀升,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必然随之增高,未来患病人群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人群也会大幅增加。

在此,岳华教授表示:“衷心希望未来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能够更具成效。特别是能够将预防工作前置,构建起更为完备的防治体系,让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多学科合作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不仅专科医生高度重视,实际上,包括内分泌科、骨科、老年科、风湿科、妇产科、儿科等众多科室,都需要具备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理念。因为骨质疏松症并非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它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约10%属于青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当然,这其中还存在不少误诊的情况,比如把成骨不全误认为是骨质疏松症。此外,还有很多年轻母亲会出现产后骨质疏松症、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所以,期望有更多科室的人员参与进来,以便为老百姓提供更为精准、直接的指导建议。”

作者:全科学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蔡利军教授:莫让“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成遗憾——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与治

本期我们特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蔡利军教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进行详细讲解。

GBA1基因作为特定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基因及其在戈谢病中的作用

团队提出ER应激升高和炎症小体激活是骨质疏松症进展的标志,提示有必要对GD患者进行临床监测。

Arch Orthop Trauma Surg: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先前存在的骨质疏松症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

鉴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差距很大,本研究旨在探讨最常见的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分析还将考虑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基本骨质疏松症诊断测试的适应症以及骨折前骨质疏松症治疗。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关节炎、牙周炎和骨质疏松症在野生驼鹿群体中的相互关系

牙周炎可能通过炎症介导机制增加了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而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在驼鹿中可能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Turk J Med Sci:成年神经肌肉疾病患者骨质疏松症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目前尚无指南来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成人神经肌肉疾病(NMD)患者是否应该筛查或治疗骨质疏松症(OP)。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NMD患者是否存在OP,并探讨OP评估参数与日常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

Front Med:基于第12胸椎水平CT的骨骼肌指数可以预测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通过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的骨骼肌指数(SMI)与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估计的骨密度(BMD)和骨折风险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进一步研究了T12水平的SMI和骨折风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