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2017:名家云集:共话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管理策略

2017-10-15 佚名 国际循环

在第二十八届心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 2017)上,专门开辟了一场”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脂管理论坛”,邀请多位心血管著名专家一起讨论AS和血脂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再次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对血脂全面管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此,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汇总如下。

在第二十八届心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 2017)上,专门开辟了一场”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脂管理论坛”,邀请多位心血管著名专家一起讨论AS和血脂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再次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对血脂全面管理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此,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汇总如下。

一、尽早管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提前获益时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叶平教授

1、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受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叶平教授表示,血胆固醇是ASCVD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多项流行病学研究、遗传学研究及临床随机干预研究均证实, LDL-C水平升高是明确的心血管疾病(CVD)致病危险因素,LDL-C和ASCVD的因果效应不受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AS是脂质在动脉壁沉积产生的一系列炎性改变,含有apoB的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沉积是形成AS的初始关键环节,含有apoB的脂蛋白主要为LDL。LDL通过转胞吞作用穿过内皮细胞进入动脉壁内,沉积的LDL与蛋白多糖结合促进LDL的氧化修饰,巨噬细胞吞噬氧化修饰的LDL后形成泡沫细胞,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殖和向内皮下迁移以及LDL的进一步沉积,最终形成AS病变。

2、LDL的暴露量和暴露时间与ASCVD风险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LDL-C生理水平处于20~40 mg/dl,如新生儿以及许多哺乳动物,LDL沉积的可能性及AS发生风险都很低的。LDL-C浓度超过上述水平,LDL在内膜下沉积并导致AS斑块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LDL-C水平越高,ASCVD的风险越高,LDL-C暴露量与ASCVD风险的线性相关已经为大多数临床医生所认识。另外高水平的LDL-C暴露时间与ASCVD风险之间也是呈线性关系的,这一点需要临床医生加以高度关注,即LDL-C暴露时间越长,ASCVD风险越高,因此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降脂治疗,从而有效降低其ASCVD风险。

3、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越早干预,获益越早

LDL-C是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尽早干预LDL-C对于ASCVD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越早干预,获益越显着。

4、他汀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降脂一线首选药物

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他汀是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历经二十余年的循证与临床实践探索,为他汀的一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国内外指南一致认推荐 “尽早启动、长期坚持”的他汀治疗策略。

二、从血脂指南变迁看血脂管理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陈红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红教授回顾了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的变迁历程,第一部血脂管理指南可以追溯到1988年发表的美国ATPI血脂指南,标志着血脂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的新时代;至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陆续颁布。尽管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不断推陈出新,血脂管理的原则始终如一:

1、LDL-C是治疗首要靶目标

国内外权威血脂管理指南一致推荐LDL-C是治疗靶目标,因LDL-C是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降低LDL-C可减少CVD事件,这已被众多研究证实。

2、LDL-C靶目标值根据心血管CV风险不同而不同,极高危人群控制得更低一些更好

无论是否设定LDL-C目标值,总体趋势上,各国指南尤其是针对极高危患者,LDL-C控制水平仍倾向低一些更好的理念。

3、他汀是降脂治疗的一线首选地位不可撼动

一系列大样本试验证实,无论用于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他汀都能够明显减少CVD和死亡,在男性和女性以及各个年龄组中都观察到以上获益。此外,研究发现他汀能够延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十余年的循证探索为他汀的一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国内外血脂指南一致推荐他汀一线降脂治疗地位不可撼动。

4、各国指南对他汀的治疗策略推荐均采取“尽早启动并长期坚持”的原则。

三、ACS他汀一线首选治疗地位不容动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刘健教授

1、ACS是极高危中的极高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表示,ACS是冠心病的一种,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以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不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ACS的死亡风险都远高于稳定性冠心病(SCAD),其可谓是“极高危中的极高危“。

2、ACS一年内再发风险极高

ACS后1年内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期,对其应加强管理;在此高危时期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管理,可为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重要机会。不稳定斑块破裂是ACS的“始作俑者”。ACS患者非罪犯病变6个月时仍可能存在内皮依赖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此外,ACS后炎症会持续6~12个月。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ACS后1年内事件再发风险增高。

3、ACS他汀管理策略:早期启动强化他汀,长期坚持

各国指南对于ACS的二级预防推荐都非常明确, ACS患者早期、强化、长期坚持他汀治疗(早期,入院24小时内启动;强化,阿托伐他汀40 mg;长期,坚持服用1年及以上)备受各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长期降脂和稳定斑块作用来改善心血管患者预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心血管再发事件和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他汀还有独立于降脂外的多效性,包括抗炎、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氧化应激、预防胆固醇沉积、抗栓及扩张冠状动脉微血管等作用。其中,阿托伐他汀由于其邻羟和对羟代谢产物的存在,在ACS患者中有明确的获益证据。一项基于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行PCI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年内给予高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较中等强度治疗显着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自发性心肌梗死,非预期的血运重建)发生率,尤其是在ACS患者接受高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时将获得更好的短期和长期临床获益;另外在安全性方面,40 mg/d阿托伐他汀与20 mg/d阿托伐他汀相似。

GW-ICC 四、高危/极高危患者应用强化他汀的治疗策略是国际公认的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 施仲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施仲伟教授称,在众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中, LDL-C升高是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近20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高强度他汀在高危/极高危人群中的获益结果。2010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CTT五项研究汇总表明,与常规剂量他汀相比,强化他汀治疗可更显着地降低高危/极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卒中发生率。

1、强化他汀治疗证据确凿、临床获益更多

近20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高强度他汀在高危/极高危人群中的获益结果。2010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CTT五项研究汇总表明,与“常规剂量他汀”相比,强化他汀治疗可更显着地降低高危/极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卒中发生率。在针对ACS患者的PROVE IT研究中,阿托伐他汀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达16%,在MIRACL研究再次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在ACS人群中的心血管获益。最近发表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509,76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使用他汀的情况分为未用他汀、使用小剂量他汀、使用中等剂量他汀和使用大剂量他汀等四组,平均随访492天。结果显示,四组间的全因死亡率存在显着差异,未用他汀组死亡率最高,大剂量他汀组死亡率最低。即使与中等剂量他汀组相比,大剂量他汀组的死亡率降低仍然非常显着,高达18%,P<0.001。这一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强化他汀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我国北京宣武医院开展的针对PCI患者的高强度他汀疗效的研究表明,中国ACS人群长期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40 mg,可显着降低ACS患者一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达40%,而且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钙40 mg安全性良好。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中国ACS人群他汀治疗的适合剂量(40 mg/d)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获益证据很多,循证医学证据非常坚实。

2、强化他汀治疗是指南推荐的唯一的一线降脂方案,没有之二

ESC/EAS 2016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推荐高强度他汀作为极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指南对ACS患者的治疗做出了更加明确的推荐,所有ACS患者无论胆固醇水平如何均应尽早启动强化他汀治疗,而联合治疗或者非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则为二线/三线推荐,并仅限于ACS发生后稳定期的患者。

3、非他汀联合是他汀降脂治疗的补充

中等强度他汀加上非他汀联合治疗缺乏足够的临床获益证据。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中等强度他汀基础上加用烟酸类药物不能为患者带来获益,欧洲也已经不允许烟酸类药物上市,故2016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在二线药物推荐中去掉了烟酸类药物。另外,尽管依折麦布与中等强度他汀合用能进一步降低LDL-C,但在IMPROVE-IT试验结果发表之前,多项研究提示这种降脂效果不能转化为临床获益。例如在依折麦布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试验(ENHANCE)中,依折麦布减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疗效不及安慰剂。IMPROVE-IT试验虽然取得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效益,为他汀与非他汀药物联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降低幅度很小,实际疗效很可能不如单独采用强化他汀治疗。日本的HIJ-Proper试验的设计方案与IMPROVE-IT试验相似,也是中等强度他汀基础上加依折麦布治疗,研究结果是阴性的,提示依折麦布用于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些研究结果都进一步支持他汀是目前唯一的一线降脂药物。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Krüppel样因子4调节Ch25h和LXR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血管壁细胞(例如内皮细胞[ECs])以及循环和驻留的免疫原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参与的炎性疾病。作为肝脏X受体(LXR)的配体,SREBP2(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的抑制剂,25-羟基胆固醇及其催化酶胆固醇-25-羟化酶(Ch25h)在调节细胞炎症状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ECs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采用生物信息

NEJM:抗炎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NTOS试验)

当前减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药物几乎都集中在降低胆固醇水平。不过,临床和实验数据显示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以前研究发现炎症的下游标记物比如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与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不依赖于胆固醇水平。同时还发现他汀能够降低胆固醇和炎性标记物水平,在一系列临床试验中发现他汀之所以能够获益是由于降低了胆固醇水平和炎性抑制作用。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一种降低血管

霍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中国处方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死亡占50%左右。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这三类人应该吃他汀

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一项新的分析显示,中国有三分之一成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该怎么办?

Diabetes Care:当代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的死亡原因分析!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评估了当代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患者死亡的具体原因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者们使用了西他列汀试验评估心血管病变(TECOS)研究(n = 14,671)的数据,此项试验通过将西他列汀或安慰剂用于2型糖尿病和ASCVD患者的常规护理中(中位随访3年)来评估心血管(CV)的安全性。由一名独立研究者评估每一例患者的死因。使用Co

Blood:从微流体看血小板和活化内皮的相互作用。

本综述主要是基于体外流式实验和体内血栓形成实验的交叉参考对血小板-内皮界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