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相关!

2018-06-08 xing.T MedSci原创

由此可见,入院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入院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增加显著相关,提示D-二聚体对AHF患者短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预测作用。

心力衰竭的发生会增加随后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并且其在急性心力衰竭(AHF)事件后短期内的风险可能更高。但是,其决定因素仍有待澄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了纤维蛋白的周转并且表现出作为血栓形成生物标志物的独特性质。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D-二聚体水平是否为AHF患者短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决定因素。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研究人员对前瞻性登记中心连续住院的721例AHF患者入院时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了检查。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和入院后30天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在所有参与者中(平均年龄为76岁;男性占60%;心房颤动为54%;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8%),住院期间18例(2.5%)患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中位数住院数为21天,16例(2.2%)患者在30天发生缺血性卒中。即使在调整CHA2DS2-VASc评分(比值比为2.29,95%可信区间1.46-3.60; P<0.001)或包括年龄、心房纤颤和抗血栓治疗在内的主要混杂因素(比值比为2.31; 95%可信区间为1.43-3.74; P<0.001)后,入院时更高的D-二聚体水平也是后续院内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独立决定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房颤患者(比值比为2.46; 95%可信区间为1.39-4.54; P=0.002)和未使用抗血栓治疗的患者(比值比为2.79,95%可信区间为1.53-5.57; P<0.001)中具有一致的结果。作为替代结果的30天缺血性卒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

由此可见,入院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入院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增加显著相关,提示D-二聚体对AHF患者短期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预测作用。

原始出处:

Yasuhiro Hamatani,et al. Elevated Plasma D-Dimer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Short-Term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Stroke. 2018.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18.021899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ng.T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REP:血清D-二聚体是肾活检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潜在预测因子!

该研究结果表明血清D-二聚体可以作为肾脏病患者血栓事件的潜在预测因子。应进一步注意这些受试者。

D-二聚体,一个充满故事与情节的指标!

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因此,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D-二聚体升高能诊断哪些疾病?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的正常范围是:定性(阴性);定量(<200μg/L)。D-二聚体异常升高有哪些临床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D-二聚体和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 DVT)中总的诊断价值和在PE中的诊断价值类似:

Int J Cardiol:D-二聚体阴性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评估的影响!

由此可见,该研究发现高血小板计数和低扩张分数是导致D-二聚体阴性结果的独立因素。即使夹层长度很短,对于一些D-二聚体阴性的病人,急诊手术也是必要的。医生应该认识到血浆D-二聚体阴性结果的患者不能排除致命性AAD的情况。

Blood:APA和D-二聚体或许可作为无诱因VTE患者复发栓塞的独立的预测因子

目前尚不确定抗磷脂抗体(APA)是否会增加首次无诱因的静脉血栓栓塞(VTE)后再次复发的风险。现有研究人员对一前瞻性队列研究的307位首次发生无诱因VTE的患者进行两次(间隔6个月)抗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I抗体和狼疮抗凝物检测。研究人员尝试在290位D-二聚体检测阴性而终止抗凝治疗的患者中评估APA是否与复发性血栓形成相关。与无APA的患者相比,一次或多次检测APA阳性的患者占25.9%,其VT

J Thromb Haemost:年龄调整后的D-二聚体临界值对静脉血栓栓塞诊断更有效!

由此可见,年龄调整后临界值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适当改善。假阳性结果明显减少,这反映了避免了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这表明年龄调整后临界值对于老年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在临床和经济上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