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首次发现肿瘤复发后CAR-T细胞自发“复活”,并再起作用!

2017-08-30 肿瘤科小超人 医学观察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篇研究通讯中,麻省总医院(MGH)的一个研究团队报道,一位参加新型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患者获得了明显的治疗缓解。用研究性CAR-T细胞治疗在已对化疗耐药的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脑转移中获得完全缓解——这是首次报告CAR-T细胞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获得缓解。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篇研究通讯中,麻省总医院(MGH)的一个研究团队报道,一位参加新型肿瘤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患者获得了明显的治疗缓解。用研究性CAR-T细胞治疗在已对化疗耐药的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脑转移中获得完全缓解——这是首次报告CAR-T细胞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获得缓解。

另外,当CAR-T细胞治疗两个月后皮下肿瘤开始复发时,进行了手术活检,CAR-T细胞自发再次扩增,肿瘤再次缓解,这是以前没有报道过的现象。尽管患者最终在CAR-T细胞治疗后一年多以后肿瘤复发并死亡,但脑部肿瘤未再复发。

“DLBC脑部累及导致预后不佳,传统治疗诱导的持久完全缓解罕见。”8月24日NEJM这篇研究通讯主要作者、MGH肿瘤中心的Jeremy Abramson解释道,“此外,所有现有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都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该结果不仅对这个病例的DLBCL继发病灶有意义,而且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也有意义,对这些患者,复发后的治疗选择也同样有限,很少患者被治愈。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利用经过基因工程处理的患者自身T细胞与目标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结合。Juno Therapeutics公司申办的这项临床试验使用的试验药物是JCAR017,其靶点为CD19蛋白,在大多数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中都有表达。DLBCL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是一种可发生于许多类型组织中的侵袭性肿瘤。

该患者是一位患有DLBCL的68岁女性,对常规化疗或干细胞移植无缓解,这种情况通常导致预期寿命不到6个月。在进入此次研究(旨在研究JCAR017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的第1阶段试验)之后,她被发现大脑右侧颞叶有新病灶。

研究治疗后一个月——其中包括静脉输注JCAR017后继续化疗——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病灶完全缓解。皮下病灶在两个月后复发,活检后消失,未给予进一步治疗。血液检查显示CD19靶向的CAR-T细胞数量扩增,正与肿瘤消退相吻合。此前有人报道过其他免疫治疗药物诱发的CAR-T细胞再扩增,但这是首次报道活检诱发的再扩增。

治疗前轴向PET-CT图像(图A)显示右颅中窝区颅内异常和右后耳廓区域皮下组织的大片异常,治疗后图像示缓解(图B)。


治疗前脑部MRI显示右侧颅中窝信号均匀增强的肿块(图C;使用对比剂的高分辨率T1加权图像[轴向视图])。治疗后图像显示信号增强肿块近完全缓解(图D)。


复发时的轴向PET-CT图像(图E)显示右后耳廓肿瘤复发,伴18F-氟脱氧葡萄糖强摄取(箭头),切开活检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再扩增后得到缓解(图F)。


“通常我们用来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的药物在体内会随时间而衰减。”Abramson解释说,“这项研究中出现的活检后自发性再扩增,显示这种治疗完全不同,这是一种‘活的药物’,可对生物刺激产生反应而再扩增和增殖。”他和共同作者指出,CAR-T细胞再活化背后机制的发现将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原始出处;
Jeremy S. Abramson,Brianne McGree,Yi-Bin Chen,et al.Anti-CD19 CAR T Cells in CNS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N Engl J Med 

作者:肿瘤科小超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REP:在各种肿瘤中miR-17-92基因簇高表达的预后价值分析!

总之,这一荟萃分析表明miR-17-92基因簇的高表达提示各种癌症患者的预后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需要包括来自多中心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

eLife:为了让T细胞攻击肿瘤,miRNA扮演“开关”角色

Micro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长度只有20-30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 分子。20年前,当miRNA被发现时,科学家们认为它是RNA降解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它们的功能。近期,科学家们发现,一个MicroRNA分子——Lethal-7,负责控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手活性。当它们存在是,T细胞处于非活跃状态。当它们消失后,T细胞会分化成“超级杀手”。

中美合作中医药防治肿瘤建良好机制,刘延东作重要批示

近年来,中美双方在中医药防治肿瘤方面建立良好合作机制,产出一批成果。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此作重要批示。8月17日,2017年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以“凝聚、创新、共进(共促中医药肿瘤国际化进程)”为主题,旨在通过联盟搭建的平台发挥海内外专家优势,提升肿瘤防治水平,针对影响中医药防治肿瘤水平的关键问题,加强临床与基础创新研究,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推中医防治肿瘤的国际化。

面部水肿竟有可能是肿瘤的前兆!

男57岁,起初仅面部水肿,其他未显示异常未予特殊处理,之后面部水肿有加重趋势,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竟诊断为纵隔肿瘤,伴附近淋巴结转移,已无法手术治疗。其疾病是怎样一步步恶化的呢?为何自初诊至明确诊断经历了3~4个月的时间?

Ultrasound Med Biol:科学家开发新疗法,在保护健康细胞的同时靶向高效杀灭癌细胞!

包括化疗在内的癌症治疗已经帮助许多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过着健康的生活。然而,化疗对身体造成伤害。在治疗期间,化学疗法攻击身体的所有细胞,而不仅仅是癌细胞。结果破坏健康细胞,导致许多患者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都会发生重大副作用。

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周彩存团队创造肺癌诊疗“中国速度”,惊艳世界!

近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周彩存教授团队的苏春霞教授在英国马斯登皇家医院访学期间应邀在欧洲癌症协会(ECC)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官方期刊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6年影响因子6.029),系统地介绍了其团队历时近十年,创造的晚期肺癌精准化诊疗路径。这是我国肺癌诊疗体系第一次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也是我国晚期肺癌诊疗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