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陈赛娟白血病治疗药物毛萼乙素在自身免疫病领域研究获进展

2013-04-01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用中药提取物毛萼乙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用中药提取物毛萼乙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

M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浸润以及白质脱髓鞘,患者多从中青年起发病,进行性瘫痪,该病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发病率最高,已成为非外伤致残的首要病因。现有的MS标准治疗药物对于疾病的缓解程度有限,且有些副作用明显,亟待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研发。

研究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毛萼乙素可以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内组成型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并显著延长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生存期。同时,毛萼乙素可以通过上调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来改变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继而影响胞内许多对氧化应激敏感的信号通路以及转录因子的活性。基于NF-κB和ROS信号通路也参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症的炎症反应,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MS的疾病模型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进一步探索了毛萼乙素潜在的抗炎性质。研究发现,毛萼乙素给药可有效缓解小鼠的EAE病情,减轻其脊髓病灶部位的炎性浸润和脱髓鞘病变。自身抗原反应性淋巴细胞经毛萼乙素处理后,失去过继移植的致病能力。机制研究显示,毛萼乙素通过阻滞异常活化的JAK/STAT,NF-κB信号通路以及上调ROS水平,选择性地抑制了EAE小鼠体内致病性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从而起到缓解疾病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毛萼乙素在自身免疫等炎性疾病中可能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73/pnas.1222863110
PMC:
PMID:

8-CPT-cAMP/all-trans retinoic acid targets t(11;17)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through enhanced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PLZF/RARα degradation

Bo Jiaoa,1, Zhi-Hong Rena,b,1, Ping Liua,1, Li-Juan Chena,c,1, Jing-Yi Shia, Ying Donga, Julien Ablaind, Lin Shia, Li Gaoa, Jun-Pei Hub, Rui-Bao Rena, Hugues de Théd,e, Zhu Chena,e,2, and Sai-Juan Chena,e,2

The refractorines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with t(11;17)(q23;q21) to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based therapy concerns clinicians and intrigues basic researchers. By using a murine leukemic model carrying both promyelocytic leukemia zinc finger/retinoic acid receptor-α (PLZF/RARα) and RARα/PLZF fusion genes, we discovered that 8-chlorophenylthio adenosine-3′, 5′-cyclic monophosphate (8-CPT-cAMP) enhances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and improves gene trans-activation by ATRA in leukemic blasts. Mechanistically, in combination with ATRA, 8-CPT-cAMP activates PKA, causing phosphorylation of PLZF/RARα at Ser765 and resulting in increased dissociation of the silencing mediator for retinoic acid and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nuclear receptor corepressor from PLZF/RARα. This process results in changes of local chromatin and transcriptional reactivation of the retinoic acid pathway in leukemic cells. Meanwhile, 8-CPT-cAMP also potentiated ATRA-induced degradation of PLZF/RARα through its Ser765 phosphorylation. In vivo treatment of the t(11;17) APL mouse model demonstrated that 8-CPT-cAMP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TRA by targeting a leukemia-initiating cell activity. This combined therapy, which induces enhanced differentiation and oncoprotein degradation, may benefit t(11;17) APL patients.

作者: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ancer Res:科学家设计出可干扰致癌蛋白STAT3的小分子

来自莫菲特癌症中心和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能抑制致癌蛋白STAT3的小分子。这一发现将影响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工作,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其它依赖STAT3生存的癌症。 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5日由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主办的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莫菲特癌症中心药物研发部门的主席Said M. Sebti博士说:“STAT3蛋白与癌症患

JNCI:Ran表达或影响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体外试验证实,肿瘤细胞的生存需要Ras相关的核蛋白(Ran)的参与,同样在人体内的肿瘤出现进展时,也需要Ran的作用,但是Ran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子学机制却还没有被揭示。为了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来自英国Belfast Queen大学的Hiu-Fung Yuen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 3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染色质免疫沉淀法和荧光素酶序列评估V-my

Nat Rev Immunol:CD4辅助1细胞可诱导肿瘤细胞衰老

CD4+ T辅助1(TH1)细胞与诱发肿瘤细胞生长停滞,而非根除的抗癌免疫反应有关。但肿瘤生长的机制仍然是未知的。 由于在胰岛细胞中表达了SV40大型T抗原,RIP-Tag2小鼠发育出胰腺肿瘤。之前利用这种小鼠模型发现,大型T抗原特定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弱了胰腺肿瘤的生长,同时没有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这增加了这些小鼠的存活几率。对胰腺肿瘤生长的

Nat Rev Can评论: 一个乐于助人的宿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的存活部分取决于来自基质细胞的从生存信号。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条信号路径,能够控制这种癌细胞-基质细胞的串话。 利用共同培养的初级人体CLL细胞以及一种小鼠基质细胞系(EL08-1D2),Ingo Ringshausen和同事发现,基质细胞的存在保护CLL细胞避免凋亡。这些基质细胞与所谓的癌症相关纤维母细胞共享了遗传学与形态学特征。CLL细胞中

J Med Chem:新型Bcr-Abl小分子抑制剂有望用于慢粒性白血病耐药的治疗

Bcr-Abl小分子抑制剂Imatinib在临床治疗慢粒性白血病(CML)等疾病方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由Bcr-Abl突变诱发的临床耐药已成为当今肿瘤医学的重要问题。二代药物Nilotinib和Dasatinib仅能克服部分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而对Bcr-AblT315I这一发生率最高的耐药突变无效。2012年12月,克服Bcr-AblT315I耐药的ponatinib才刚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但

Cancer Cell:首次发现一种人体代谢废物

2011年,复旦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人体代谢废物:2HG诱发白血病的病理机制,这项研究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条新道路,此后不少科学家又在这一方面获得了各种新进展。在最新一期(3月18日)《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复旦大学这个研究组的管坤良教授以“R-2-Hydroxyglutarate as the Key Effector of IDH Mu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