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帕金森病衰老机制首次被揭示

2012-10-22 网络 网络

  10月1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同美国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一项合作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采用多能干细胞技术,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诊断、预防与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帕金森病是一种在老龄人群中高发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医学界认为,帕金森病致病因是由于中枢黑质纹状体

  10月17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同美国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一项合作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首次采用多能干细胞技术,揭示了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随着衰老过程而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诊断、预防与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帕金森病是一种在老龄人群中高发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医学界认为,帕金森病致病因是由于中枢黑质纹状体区多巴胺神经元功能衰退和数目减少,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不足所致。然而,对于帕金森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衰老无疑是帕金森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探索衰老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了解帕金森病至关重要。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美国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首先向携带帕金森病致病基因LRRK2 (G2019S)突变的患者皮肤细胞中导入三个多能性因子,从而在体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这些iPSC在实验室中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目前无法从患者颅内直接获取的功能性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神经元。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LRRK2 (G2019S)突变的神经干细胞表现出一系列与衰老相关的退行性表现,比如随着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其生长特征逐渐消失等。

  为了验证这些病理特征与帕金森病致病基因LRRK2 (G2019S)突变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打靶技术,矫正了患者干细胞中的LRRK2 (G2019S)突变,实验结果表明,矫正后的干细胞,逐渐消除了帕金森病相关的疾病表型。相反,利用打靶技术在正常人胚胎干细胞中定向敲入LRRK2 (G2019S)突变,即体外人工创造出帕金森病胚胎干细胞,则导致疾病相关表型的出现。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死后脑组织的海马区进行分析,可见该区神经源性细胞存在广泛的核膜异常,与帕金森病iPSC定向分化得到的神经干细胞模型观察结果完全一致。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发现,LRRK2激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以在体外改善帕金森神经干细胞的异常表型。

  研究人员指出,该研究不仅为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认知功能衰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提供了的解释,并且提示在临床上利用小分子抑制剂药物或靶向基因修复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D早期诊断国产新药诞生

       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用于帕金森病SPECT显像的放射性药物--“锝[99mTc]巯胺托品注射液”,并且实现了药盒化。        目前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约200万人,每年新增约25万,相关资料显示,25年后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500万人。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

Arch. Neurol:眼球震颤或可作早期帕金森病的标志

  4月9日,《神经病学文献》(Archives of Neurology)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对112例患者和60例对照者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眼球震颤或眼球固定不稳是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特异性很高的特征。因此,采用精准的眼球追踪技术来评价眼球运动参数将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 美国Hunter Holmes McGuire退伍军人医疗中心的George T. Gitc

JPET:mGluR4别构调节剂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前研究获得阳性结果

一项开创性研究为选择性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调节剂在治疗帕金森运动症状方面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Addex Therapeutics(SIX:ADXN),一家在口服小分子变构调节器类药物发现和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制药公司,日前宣布公司旗下的新型高度选择性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正向别构调节剂(PAM)——口服小分子药物ADX88178的临床前研究获得阳性结果,并公布了ADX8

Stem Cell: ES细胞改善帕金森病症状

       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高桥淳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培养出神经细胞,并将其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猿猴脑中,使得原先几乎瘫痪的猿猴能够来回走动,极大改善了症状。此项技术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成功应用尚属世界首次,是临床医学的一大进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期刊STEM CELLS(电子版)。  &nb

普拉克索与心衰危险关系尚无定论

  2012年9月19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发表药物安全信息称,治疗帕金森病和不宁腿综合征药普拉克索可能增加患者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危险。但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的潜在心衰危险还需进一步研究。   普拉克索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FDA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收到了有关普拉克索的报告。报告显示,服用普拉克索的患者(n=12/4157)比服用安慰剂(n=4/2820)患者的新诊断

Neurology:帕金森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循环异常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帕金森病早期会有非运动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Joong-Seok Kim等学者研究了帕金森病早期的神经循环异常与认知功能间的关系,发表在2012年9月25日的Neurology杂志上。认知损害与神经循环异常,如体位性低血压(OH),仰卧位高血压(SH)与非下降型夜间血压(夜间非下降型高血压)等症状在帕金森患者中相对普遍;然而,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与神经循环异常之间是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