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enia Bulletin:双相情感障碍向精神分裂症及精神分裂症向双相情感障碍诊断转变的预测研究

2024-07-30 xiongjy MedSci原创

首次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例中有10.1%转换为精神分裂症,而首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中有4.5%转换为双相情感障碍。这种诊断转换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BD向SZ的转换预测准确性高于SZ向BD的转换。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D)和精神分裂症(SZ)之间的诊断转换率及其预测因素。利用瑞典全国样本进行的纵向研究,我们评估了从BD到SZ及从SZ到BD的诊断转换,研究样本包括1950年至1995年间出生并在1970年或以后居住在瑞典的个体。本文阐述了转换率、时间进程及预测因素,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Emil Kraepelin最初根据症状和病程将痴呆前期(现称为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现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区分开来。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两个诊断类别之间存在诊断不稳定性,即一些首次被诊断为BD或SZ的病例,随着病程的发展,其临床表现和病程发生变化,最终被重新诊断为SZ或BD。这种诊断不稳定性引发了研究和临床上的关注,因为它可能导致SZ和BD之间风险因素的共用估计过高,并影响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效果选择。

图1.(a)BD和SZ病例在随访期间首次诊断转换为SZ或BD的生存曲线

研究对象为1950年至1995年间出生并在1970年或以后居住在瑞典的个体。通过瑞典全国住院登记、门诊登记和初级保健数据,筛选出首次诊断为BD或SZ的病例,共计16887例。为了确保诊断转换的可靠性,我们要求至少有两个最终BD或SZ的诊断,间隔至少30天,且中间无其他诊断干扰。研究包括10年以上的随访时间,使用Cox回归模型和ROC曲线评估诊断转换的预测因素,并计算家族遗传风险评分(FGRS),包括BD、SZ、主要抑郁症(MD)和其他非情感性精神病(ONAP)的FGRS。

图1.(b)使用多变量分析和分半采样法得到的预测BD向SZ转换的ROC曲线

研究发现,首次诊断为BD的病例中有10.1%转换为SZ,而首次诊断为SZ的病例中有4.5%转换为BD。BD→SZ转换的中位时间为9.0年,SZ→BD转换的中位时间为10.2年。BD→SZ转换的主要预测因素包括出生年份较早、BD发病年龄较小、BD遗传风险较低和BD发病时未婚。SZ→BD转换的主要预测因素则包括高BD遗传风险、SZ发病时已婚、女性、SZ发病年龄较小及SZ发病前有MD发作。BD→SZ转换的预测准确性(AUC=0.78)高于SZ→BD转换(AUC=0.65)。

图1.(c)使用多变量分析和分半采样法得到的预测SZ向BD转换的ROC曲线

本研究表明,BD和SZ之间的诊断转换并不少见,且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这一发现对研究设计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基因、神经影像学或神经心理学研究中,新发病例的研究可能比长期随访病例的研究结果更不明确。因此,在研究中应考虑诊断转换的可能性,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未来的研究应包括纵向研究或早期环境干预研究,以建立因果关系,并详细研究与ASD相关的各种共病症状的生物学机制。

原始出处:

Kenneth S. Kendler, Linda Abrahamsson, Jan Sundquist, Kristina Sundquist. (2024). The Prediction of Diagnostic Change From Bipolar Disorder to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phrenia to Bipolar Disorder in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National Swedish Sampl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e118

作者:xiongj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rain:星形胶质细胞转录失调模式与亨廷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关联

研究揭示亨廷顿病和精神分裂症的胶质细胞中存在共同的谷氨酸信号调节基因失调模式,这些失调可能导致髓鞘形成不足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障碍。

Schizophrenia:中国学者基于生物信息学、分子对接和动态模拟的水杨酸甲酯苷类化合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疗效和机制研究

水杨酸甲酯苷类化合物通过与多个核心靶点的稳定结合,显示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潜在疗效,特别是通过调节ATP2B2、KCNA1等基因,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产生显著影响。

Schizophrenia:利用神经建模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中视觉空间频率敏感性的异质性机制

服药患者在抑制子区域的扩展和振幅上有增加,未服药患者在兴奋子区域的扩展上减小而振幅增加。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感知功能异常提供了新的视角。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首都师范大学团队揭示基于游戏的疗法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认知缺陷中的有效性: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游戏训练组在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上表现出显著改善,但在认知和临床评估上未见显著变化。这表明在线游戏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具有潜力。

Schizophrenia | 中国学者发文:苯环利定诱导精神分裂症样动物模型及其潜在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本综述总结了PCP诱导的SZ样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PCP对行为和代谢的影响以及其在PFC和海马中的细胞和回路靶点,提出了NMDAR功能低下在PCP诱导的SZ样症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皮层下囊肿大脑白质病中期精神病发作:病例报告

报告描述了一例11岁MLC患者的首次精神病发作。MRI显示双侧前颞叶皮层下囊肿和白质信号异常。基因分析发现MLC1纯合突变。患者经利培酮和劳拉西泮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MLC可能增加精神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