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Gastroenterol:炎症性肠病患者全身性类固醇使用和手术率的变化

2024-04-06 xuyihan MedSci原创

自从生物制剂上市以来,IBD患者的皮质类固醇的使用率减少了,并且使用方式更合理了。此外,生物制剂的使用可能会降低手术率,尤其是在CD患者中。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的特征是结肠和直肠的持续黏膜炎症,而CD与不连续的透壁炎症相关,并伴有胃肠道任何部分的溃疡性病变。目前,IBD的治疗方法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和6-巯嘌呤)、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维多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和Janus激酶抑制剂(如托法替布)。鉴于IBD治疗方式的进展,了解IBD治疗的真实世界应用以及多年来治疗模式的演变很重要。这项来自日本的回顾性队列研进一步揭示了1990-2021年约30年间用于IBD的药物治疗(尤其是全身性皮质类固醇)的变化,以及生物制剂的可获得性如何影响日本的手术率。

这项回顾性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日本Phoenix队列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1年3月)。纳入1990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因UC或CD接受治疗的发病年龄≥10岁的患者。结局指标包括使用的IBD治疗的变化、总累积皮质类固醇剂量、初始皮质类固醇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持续时间和手术率。

共纳入UC患者1066例,CD患者579例。在UC中,无论发病年份,初始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相对稳定;而在CD中,2006年以后发病的患者其发病率有所下降(2006年以前:14.3 ~ 27.8% vs. 2006年以后:6.6 ~ 10.5%)。与生物制剂上市前发病的患者相比,在生物制剂上市后发病的患者中,UC和CD的累积皮质类固醇剂量均较低,仅CD的手术率也较低。

 

这项研究结果发现,自从生物制剂上市以来,IBD患者的皮质类固醇的使用率减少了,并且使用方式更合理了。此外,生物制剂的使用可能会降低手术率,尤其是在CD患者中。

 

原文出处:

Hirayama D, Hyodo S, Morita K, Nakase H. Change in systemic steroid use and surgery rat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Japanese real-world database analysis. J Gastroenterol. 2024 Mar 16. doi: 10.1007/s00535-024-02086-y.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492011.

作者:xuyih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IBD:鱼和鱼油摄入与新发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油性鱼类和鱼油补充剂可能是预防IBD的保护因素。

IBD:炎症性肠病成人患者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炎症性肠病可能与卒中、全因痴呆和帕金森病风险增加略有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探讨多发性硬化、癫痫发作/癫痫和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的潜在联系,及其临床意义。

Sci Rep:2型糖尿病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研究结果不支持T2DM和CD、UC和T2DM或CD和T2DM之间的因果关系,IBD对T2DM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IBD:粪便钙卫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预测炎症性肠病结局的比较

粪便钙卫蛋白或粪便髓过氧化物酶与复杂的病程独立相关,可能是改善IBD远期结局的合适靶点。检测粪便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确定肠道炎症水平,此外还可能预测较长期的病程。

IBD:接受白介素靶向药物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感染风险

接受IL靶向药物治疗的IBD患者与接受安慰剂或仅在未接受IL靶向药物的情况下存在差异的治疗的IBD患者相比,并未增加发生任何级别或重度感染的可能性。

IBD:牙周炎和炎症性肠病的因果关联分析

该研究提示我们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更加关注牙周健康,而牙周炎患者也应积极关注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