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保护作用!

2017-11-20 cuiguizhong MedSci原创

台湾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的Lin TC近日在PLoS One发表了他们的一项工作,他们以台湾国立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NHIRD)为基础,进行人群队列研究,他们证明了二甲双胍对糖尿病(DM)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了一些常见的和糖尿病人群RVO发生相关的因素。

台湾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的Lin TC近日在PLoS One发表了他们的一项工作,他们以台湾国立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NHIRD)为基础,进行人群队列研究,他们证明了二甲双胍糖尿病(DM)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了一些常见的和糖尿病人群RVO发生相关的因素。

以前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其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关系尚不清楚。

从NHIRD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00万名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资料都是在1996 - 2011年期间收集的。使用国际疾病分类代码来鉴别具有中心或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糖尿病分为诊断组和治疗组患者。使用Cox比例回归模型,研究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群体中与RVO发展相关的因素。

从数据库中总共发现了1,018例RVO患者。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的RVO平均发病率分别为9.93和53.5 / 10万人年。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和青光眼是RVO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抗凝剂处方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在糖尿病群体中,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RVO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二甲双胍治疗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这些结果首次指出RVO的危险因素,并证实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保护作用。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利于降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率。

原文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cuiguizh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4)
#插入话题
  1. 2018-09-24 fusion
  2. 2017-11-24 liuweigang

    不错.了解学习.

    0

  3. 2017-11-24 lofter

    学习了感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Diabetes Care:二甲双胍或可调节DPP-4抑制剂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普遍使用的二甲双胍对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对心血管影响的潜在调节作用。

Cell Metab:华人科学家首次发现「神药」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乳酸菌,控制人体血糖水平

在奇点糕一系列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的文章下面,常常有读者这样回复:“我以为我是人类,其实不过是一大堆细菌的合体。”这样的论调虽然稍显偏激,但却让奇点糕想起了当年免疫学老师的一句神预言:有什么搞不懂的东西,扔给免疫就好。看来,在肠道微生物上这句话也是适用的。

Br J Surg:二甲双胍或能限制腹主动脉瘤生长

2017年10月,发表在《Br J Surg》的一项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考察了二甲双胍与腹主动脉瘤(AAA)生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JAHA:二甲双胍可增加血透糖尿病患者的卒中发生风险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生的风险,但是,二甲双胍对血透并伴有糖尿病患者是否能降低卒中发生风险尚未阐明。本研究纳入了2001-2013年17760名糖尿病并接受血透治疗的患者,其中,有1898名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并根据性别、年龄和血透治疗时间匹配了7592名对照患者。二甲双胍治疗记录在卒中住院日期之前,结果显示,在卒中住院1年前,血透并出现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相比于对照更易接受二

Diabetes Care:近年来二甲双胍使用率持续攀升,二线降糖药将“何去何从”?

根据11月6日在线发表在“糖尿病护理”上的一项研究,在开始使用抗糖尿病药物(ADDs)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一线使用二甲双胍的情况自2005年以来有所增加,而磺脲类药物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二线药物。

JCEM:PCOS孕妇使用二甲双胍对于胎儿出生和生长指标有何影响?

大家都知道二甲双胍试用于减少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相关并发症,但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对于胎儿发育与生长的影响却所知甚少。近日在JCEM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则旨在探讨与参考人群相比,二甲双胍与安慰剂对于PCOS后代胎儿出生与生长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