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绝经后乳腺癌幸存者内分泌治疗与心血管风险

2020-11-1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与他莫昔芬使用者相比,AI使用者几项心血管结局较高风险似乎是由他莫昔芬的保护作用而不是AI的心脏毒性作用所驱动。

近日,心脏病领域权威杂志Heart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旨在评估他莫昔芬和芳香酶抑制剂(AIs)对绝经后女性乳腺癌幸存者12种临床相关血管结局风险的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英国初级保健和医院数据(2002-2016年)和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医疗保险数据(2008-2013年)对绝经后乳腺癌的女性进行了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并使用Cox调整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了AI和他莫昔芬使用者的心血管风险;在美国,研究人员还比较了两种药物都使用者和未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女性。

该研究纳入了10005名(英国)和22027名(美国)绝经后乳腺癌妇女。在这两个国家中,与他莫昔芬使用者相比,AI使用者冠状动脉疾病风险更高(英国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每1000人每年10.17 vs. 7.51;HR:1.29,95%CI为0.94至1.76;美国的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每1000人每年36.82 vs. 26.02,HR:1.29,95%CI为1.06至1.55)。但是,与未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美国数据)显示,任一药物使用著的风险并未升高,而他莫昔芬使用者的风险较低(他莫昔芬与未暴露人群相比,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每1000人每年26.02 vs. 35.19,HR:0.74 ,95%CI为0.60至0.92;AI与未暴露人群相比,年龄标准化发病率:36.82 vs. 35.19,HR:0.96,95%CI为0.83至1.10)。其他心血管结局(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和瓣膜性心脏病)的情况也相似。正如预期的那样,他莫昔芬使用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AI使用者和未暴露者。

由此可见,与他莫昔芬使用者相比,AI使用者几项心血管结局较高风险似乎是由他莫昔芬的保护作用而不是AI的心脏毒性作用所驱动。

原始出处:

Anthony A Matthews.et al.Endocrine therapy u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heart.202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卵巢功能抑制治疗获益评估

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选择卵巢功能抑制治疗获益评估

前沿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及内分泌+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常用于缩小肿瘤体积,达到降期或保乳手术治疗。日本新泻癌症中心医院Sato N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Ⅱ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Ki67标记指数≤30%、绝经后、原发侵袭性、ER阳性、HER-2阴性、Ⅰ-ⅢA期乳腺癌患者初始给予依西美坦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继续给予依西美坦单药或联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TC)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了影响因子为3.3

21基因复发评分(RS)高者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联合辅助化疗获益

TAILORx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21基因复发评分(RS)在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的治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RS评分11~25的总体人群中,单独内分泌治疗非劣效于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但此组年龄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探索性分析显示年龄≤50岁且RS评分为16~25的患者化疗有获益;该研究还显示如果RS评分为0~10无论年龄5年和9年的远处复发率很低,分别为

Lancet Oncol:CD4/6抑制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

研究认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添加CD4/6抑制剂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病例:绝经前HR+年轻中危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诊疗思考

通过回顾一例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HR+)年轻中危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历程,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了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规范化内分泌治疗。

新型内分泌治疗助力前列腺癌mHSPC规范化管理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欧美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位列第2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其检出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我国男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