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代谢组学研究确定了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生物标志物

2017-11-14 xiangting MedSci原创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D-塔格糖、胆碱、C16二氢鞘氨醇和D-谷氨酰胺对心脏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鉴定大鼠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代谢产物生物标志物。

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从空白对照大鼠(A组),大鼠心脏移植后5天(B组)和7天(C组),以及移植后5天预处理的大鼠(D组)和7天大鼠(E组)采集血液和心肌样本用于病理和代谢组学分析。

A组到E组的国际心脏和肺移植协会(ISHLT)评分为排斥0、3B、4、1和1。A组和B组间有15种差异代谢物,A组和C组间有14种不同代谢物,B组和C组间有10种不同代谢产物。另外,在移植后第5天和第7天,鉴定了4种常见的差异代谢物,包括D-塔格糖、胆碱,C16二氢鞘氨醇和D-谷氨酰胺。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D-塔格糖、胆碱、C16二氢鞘氨醇和D-谷氨酰胺对心脏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有助于筛查移植后生物标志物。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angt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双脚出现严重的跖疣,什么原因?

一位25岁的女性接受了原位心脏移植,她被送到一家整形外科诊所,有4年的双脚广泛疣的病史(小组A)。心脏移植术后7年首次出现病变,导致相当大的疼痛、肿胀和残疾。自移植以来,她一直接受霉酚酸酯和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治疗。以前的治疗包括外用水杨酸局部化学消融、局部氟尿嘧啶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疣。物理检查发现外生性疣状增生对足底表面的跖骨和足跟双脚地区,与相关的低踏板水肿。这些皮肤疣是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

JACC:雷米普利能否改善心脏移植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CAV)仍是心脏移植(HT)后死亡的首要原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会预防HT后CAV的进展,但是尚无良好的研究。2017年6月,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了ACEI雷米普利对HT后早期CAV进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旨在检验ACEI雷米普利对HT后早期CAV进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这项

JACC:TCS设备在心脏移植患儿中的运用

体外膜式氧合(ECMO)是儿童短期机械循环支持的标准治疗手段,然而,新一代的临时循环支持(TCS)设备相比于ECMO对儿童循环支持的有效性如何尚属未知。本研究目的旨在比较评估TCS较于ECMO对桥接心脏移植存活患儿的有效性是否更佳。本研究纳入了2011年至2015年所有接受心脏移植且接受TCS或ECMO设备循环支持的小于21岁的患儿。接受TCS设备循环支持的患儿与倾向评分配对的接受ECMO设备循环

Int J Cardiol:淋巴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可预测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脏移植后前3个月的ΔLNR是心脏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强大独立预测因子。 ΔLNR可作为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SCI REP:使用吉非贝齐进行药理预处理可以保留心脏移植后的心功能

使用吉非贝齐进行药理学预处理可减少大鼠HTX模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保留移植物功能。

Circulation:CD16依赖性自然杀伤细胞活化的遗传学和功能性分析可以识别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物脉管病的高风险患者

这项研究揭示了CD16依赖性NK细胞活化通路在促进移植动脉硬化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