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呼吁整合资源争取儿童遗传病更多突破

2016-03-04 黄辛 中国科学报

近日,以“基于精准医疗的中国儿童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第270期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赵国屏、张学敏、陈国强、徐国良等专家学者建议加强国内外科学家的联系,积极促进医院与科研单位间的科研合作,协同创新,争取在与DNA损伤应答异常相关的儿童遗传病及儿童肿瘤耐药复发等课题上有更多突破。 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周斌兵介绍说

近日,以“基于精准医疗的中国儿童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为主题的东方科技论坛第270期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中科院院士饶子和、赵国屏、张学敏、陈国强、徐国良等专家学者建议加强国内外科学家的联系,积极促进医院与科研单位间的科研合作,协同创新,争取在与DNA损伤应答异常相关的儿童遗传病及儿童肿瘤耐药复发等课题上有更多突破。

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周斌兵介绍说,国内关于儿童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研究水平低、方向分散,并且缺乏针对这些相关致病基因结构功能的系统研究,因此亟须整合基础、临床资源,应用最新前沿科学和技术,从探索蛋白质复合物结构功能的科学高度,系统研究这一事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临床及转化问题。

据了解,很多重要的儿童遗传疾病与DNA双键断裂、链内交联损伤、细胞周期分裂检验点失调等DNA损伤修复与应答异常密切相关。以罕见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范可尼贫血症为例,患儿除有典型再生障碍表现外,还伴有多发性的先天畸形、肿瘤易感等。

研究表明,范可尼贫血症的发生牵涉到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大型蛋白质复合体。该复合体由FANCM、FAAP24等十余个蛋白组成,行使从损伤感知到修复的一系列功能。近年来,国内多个研究单位解析了范可尼贫血症相关蛋白中若干组分的结构,并开展了相应的功能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癌症(包括儿童白血病)在某些DNA损伤应答分支的缺陷(如p53)增加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异质性,可能促进基因组在用药过程中的演化,在耐药复发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多专家提出,目前应针对一些与DNA损伤相关的重要遗传疾病,发挥我国临床样本丰富和大数据的优势,探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建立诊断各种儿童遗传疾病的分子标志,进而为药物开发和个性化的疾病治疗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作者:黄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EJM:诊断遗传病新希望——外显子测序

当一个婴儿迟迟不会爬或说话,或者出现其他症状表明其可能有遗传性疾病时,家长寻找答案的过程通常是漫长且令人沮丧的。医生可能会安排一系列的测试,但仍不能得出一个特定的诊断结果。 现在,价格便宜的DNA测序能有助于揭示这些神秘疾病的原因。该方法是对病人编码蛋白质的DNA中的1%(外显子组)进行测序,从而为找到疾病背后遗传基因上的罪魁祸首筛选数据。 在近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报道使用

Cell: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项新技术有望阻断线粒体遗传病

复旦大学今天宣布,该校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沙红英、朱剑虹课题组,联合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团队等,在探索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于《细胞》。 据专家介绍,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它具有自身的一套DNA(mtDNA),通过母亲的卵子传递给下一代。发生在卵子中的线粒体突变可能引起母系家族性疾病。这种突变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受影响的大多数是能量需求

NEJM:罕见遗传病---振动荨麻疹突变基因被发现

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被称为振动荨麻疹,这种病确实是对一些振动过敏,这种患者在操作剪草机和电动搅拌机时,会出现过敏性荨麻疹。这种患者乘坐公交车或用干毛巾擦皮肤就可以诱发皮肤过敏,患者会表现为面部充血、头痛、视觉模糊和口腔金属异味感等,症状往往数小时消失。这种疾病也会发生遗传,但是由于十分罕见,患者数量少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最近一项对该病三个独立家族进行的遗传性研究揭示了这一特殊疾病的可能机制。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