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Neurol:吡格列酮可降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后复发风险

2017-09-19 zhangfan MedSci原创

对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服用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其复发风险,但同时增加患者的骨折风险

个体化治疗是精准医学的表现之一。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于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未来卒中或心肌梗死预防效果。

本次研究是中风后胰岛素抵抗干预研究的二次分析。研究在7个国家,179个医疗中心开展,随访4.1年。患者为180天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但无I或II型糖尿病。根据患者之前的中风病情分为复发高风险组或低风险组,患者随机服用吡格列酮或安慰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患者5年内中风或心肌梗死风险、

共3876名参与者,其中女性1338人,平均年龄63岁。研究发现对于基线低风险亚组患者,吡格列酮组5年的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率为6.0%,安慰剂组为7.9%(绝对差异-1.9%)。对于基线高风险亚组患者,吡格列酮组5年的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4.7%,安慰剂组为19.6%(绝对差异-4.9%)。在中等风险以下或以上的患者中,危险比是相似的(0.77 vs 0.75)。吡格列酮对患者的体重影响较小,但增加骨折风险。

研究认为,对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服用吡格列酮可显著降低其复发风险,但同时增加患者的骨折风险。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zhangfa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Stroke:PM短期升高或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

2017年8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由中国科学家进行的病例交叉研究考察了中国26个城市中,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卒中住院之间的相关性。背景和目的:在中国,颗粒物(PM)对卒中的短期健康影响所知甚少。因此,研究者开展了一项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以考察中国26个城市中,大气PM与因卒中住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的电子住院总结报告,确定因卒中住院的情况。

Stroke:ω-3脂肪酸和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由此可见,循环中高水平DH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以及DPA与心源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这些新的发现表明DHA、DPA和二十碳五烯酸产生有益效应的作用途径不一样。

Stroke:CADASIL患者大脑微出血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有何关系!

由此可见,微出血的存在是CADASIL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标志,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仔细解读MRI数据。

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2017)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组织国内来自于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及放射、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基础研究及部分工程类和计算机专家,在2013年“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并撰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参照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与规范撰写,旨在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推广新的概念及临床证据、提高对脑侧支循环临床意义的理解,推动脑侧支循环的规范评估与治疗。

Neurology:80岁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研究认为,对80岁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在3小时后会略微影响患者预后,但组间的绝对差异较小。

STROKE:γ-谷氨酰转移酶与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密切相关!

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STROKE上的研究的旨在评估入院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全因或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此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在中国的4个卒中中心进行。研究者们检测了基线时GGT的水平。在为期1年的随访中检查了GGT与全因死亡或CVD死亡风险的关系。此项研究共记录了5912例中风患者的相关数据。在这些患者中,51.0%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1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