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011-06-13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为本报记者介绍了本次会议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内容。① 在病因学研究中,微小RNA-146A、干扰素(IFN)、长寿浆细胞等一些参与SLE发病的新分子、细胞等被发现并得到进一步研究;② SLE诊断进展主要见于神经精神狼疮领域,包括影像学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③ 在治疗方面,狼疮肾炎(LN)诊疗的细节问题

inserted image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凌云教授为本报记者介绍了本次会议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内容。① 在病因学研究中,微小RNA-146A、干扰素(IFN)、长寿浆细胞等一些参与SLE发病的新分子、细胞等被发现并得到进一步研究;② SLE诊断进展主要见于神经精神狼疮领域,包括影像学评估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③ 在治疗方面,狼疮肾炎(LN)诊疗的细节问题得到深入探讨,会议再次强调了达标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出控制蛋白尿是预测LN转归的最重要因素。此外,一些药物治疗新结果也在本次会议中发布。

  抗CD20治疗:

  疗效佳,但增加感染风险

  孙教授介绍,本次会议发布了一项评估利妥昔单抗对164例LN患者疗效的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用疗效显著,在联用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7%和30%,部分缓解率为40%和37%。此外,患者的24小时蛋白尿、血清白蛋白和蛋白/肌酐比均获显著改善。

  在安全性方面,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显示,在113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难治性SLE患者中,感染总发生率为22/100患者-年,其中多数为严重感染。这提示,经标准治疗无效的SLE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增加感染发生风险。

  霉酚酸酯(MMF):

  尚待更多研究

  孙教授说,比利时学者的报告总结了MMF用于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的10年研究进展,指出MMF是环磷酰胺(CYC)和硫唑嘌呤(AZA)之外的又一选择,但仍需要进一步积累证据。

  本次会议发布的一项纳入80例LN患者的研究显示,MMF诱导LN完全缓解的作用优于CYC。

  在安全性方面,CYC组患者存在对感染和胃肠道反应不耐受的报告,而MMF组则无上述反应。

  新药:

  初步结果显示治疗潜力

  抗IFNα单克隆抗体(sifalimumab)的Ⅱa期临床研究显示,该单克隆抗体用于SLE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安慰剂相似。在SLE动物模型中进行的研究显示,可抑制IL-17释放和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活性,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优于CYC和MMF。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回顾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十年研究进展

  2010年9月,《风湿病年鉴》[Ann Rheu Dis 2010,69(9):1603]刊发了希腊和美国学者的一篇联合综述文章,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和转归等数个方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过去十年间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非常有学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