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脑淀粉样血管病病情进展的影响

2015-05-12 李志行 译 MedSci原创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皮质表面铁质沉着(cSS)可能提示后续脑内出血(ICH)的风险增加。我们希望确定与此相关联出血性事件的机制和顺序。研究方法:在9年的时间里,我们对明确患有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 的患者进行了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数据的纵向分析。我们还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了近距成像病理对照。研究结果:38位cSAH患者中(平均年龄,77±11岁),有29位(76%)患者在核磁共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皮质表面铁质沉着(cSS)可能提示后续脑内出血(ICH)的风险增加。我们希望确定与此相关联出血性事件的机制和顺序。

研究方法:
在9年的时间里,我们对明确患有自发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 的患者进行了进行了细致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数据的纵向分析。我们还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了近距成像病理对照。

研究结果:
38位cSAH患者中(平均年龄,77±11岁),有29位(76%)患者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呈现出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影像学特点。26位(68%)患者存在cSS。16位受试者接受了增强对比核磁共振成像。在所有增强对比扫描中溢出的元素钆都可在急性cSAH部位见到。在平均为期24±22 (范围在 1–78)个月的随访中,15位(39%)患者出现反复的cSAHs,14位(37%)患者出现脑叶的ICHs。在22为新ICHs患者中,17位患者出现在之前cSAHs或cSS的部位。重复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cSAH的扩大至脑实质,4位患者出现脑叶ICH的加重。21位(55%)患者可见cSS的扩散,其中14位已出现反复的cSAHs。在尸检报告中,脑膜血管的渗出受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影响已被明确指出。

研究结论:
在脑淀粉样血管病中脑膜血管的外渗可能是引起运动皮质层反复出血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cSS的扩散,提示该区域会增加在未来ICH中受损伤的可能。脑内出血的扩大也有可能直接源于cSAH的进展。

原始出处:
Markus Beitzke, Christian Enzinger, Gerit Wünsch, Martin Asslaber, Thomas Gattringer, and Franz Fazekas
Contribution of 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Stroke 2015; first published on May 7 2015 as doi:10.1161/STROKEAHA.115.008778

本文是MedSci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谢谢!


作者:李志行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