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 在校助产专业生很“抢手”

2017-03-28 李梦婷 北京青年报

我国实施二孩政策,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趋势,急缺助产士工作人员。

我国实施二孩政策,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趋势,急缺助产士工作人员。在政策背景下,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5年开办助产士高职专业,成为北京市首家有助产士专业的高职院校。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批在2018年才能毕业的36名学生已被北京多家医院“盯”上,学生完全不必担心就业问题。但是,学生要考取“两证”、工作一年后才可正式工作,中间存在一年缓冲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马上缓解医院的用人压力。此外,受社会认知等原因影响,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并不多。专家建议,我国应建立独立助产士培养体系,提高助产士教育质量,弥补人员缺口。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的助产专业生颇为抢手

现状

学生还未毕业 多家医院“抢”人

“我现在的压力很大。”说这句话时,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招生实习就业办公室主任石忠洋的语气里却透着一丝喜悦。

2015年,学校在护理系下开设助产士高职专业,仅招女生,学制分为三年制(高中生起点)和五年制(初中生起点),第一年各录取了36人和40人。目前,三年制的学生正读大二,还有一年才能毕业。学生还未毕业,石忠洋经常接到医院“要人”的电话。“我们不是不给人,是学生数量真不多。”石忠洋笑称,他的“压力”来源于满足不了医院需求,担心医院会对学校有意见。

其实,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办助产士中职专业,在三年前停止招生。“学校在2012年才具备办高职专业的资质,到了2015年,考虑到国家二孩政策和学校已有的专业优势,我们想办助产士高职专业,还去了北京多家医院的产科调研。”石忠洋说,医院当时都反馈急需助产士,希望学校能培养高职层面学生,这让学校有了开办专业的信心,“现在看来,学校当时的预测是准确的。”

石忠洋介绍,朝阳医院西区、友谊医院、世纪坛医院、安贞医院、妇产医院等医院都跟学校联系过。二孩政策放开后,朝阳医院西区人事处处长左兴华赶紧给石忠洋打了电话。“二孩政策后,我们医院为保障西部地区妇儿保健工作,增加了300张妇儿床位,其中产科床位就有170张,急缺助产士。”左兴华说,医院目前直接需要30名助产士,预计明年的需求量更大,“我们每年都从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选录优秀学生,希望学校扩大招生计划,多给我们一点人。”

医院需求大对学校而言是个好消息,但也有一些事让学校觉得有点“难办”。去年,学校最后一届助产士中专学生按照惯例去教学医院妇产医院实习,却有几家医院找到学校,希望学校也能安排学生过去实习。听到医院的请求时,学校也考虑转移部分学生过去实习,但被妇产医院拒绝。

后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是让学生都在妇产医院实习。“医院都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学生实习期间把握好生源。”石忠洋分析。

调查

缺口大与专业招不满 助产士现状存矛盾

助产士专业学生为何如此紧俏?专业现状如何?学生报考情况又是怎样的?北青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助产士缺口大

本月22日,市卫计委召开2017年全市妇幼健康工作会议。会上透露,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本市孕产妇分娩数持续上升,2016年自然年比2015年同期多出生约10万人,增长62%。北京妇产医院今年前两个月的月均分娩量就超过1200,意味着每天约有40个宝宝在这里出生。

新生儿数量的“激增”使得各大医院的助产士都在不同程度上紧缺。按国际标准,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为6∶100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0.03∶1000,说明我国每十万人口仅3名助产士,助产士缺口极大。

在北京妇产医院工作十余年的一位助产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自2015年后,医院现有的助产士明显不够用。“我们这有40多名助产士,除去怀孕、休假的,实际上有30多名助产士在工作。”她说,大家分成4组,每组上一个班次,一个班次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由于产妇太多,一个助产士往往要对接多个产妇,负责护理、输液、接生等多项工作。

“我们组八人在今天的一个多小时内接生了6个婴儿,同时还有10多个孕妇在待产,我们也必须兼顾着。”这位助产士举例说,一位同事上班期间的微信运动数据就有两三万步,“我们经常是接生完一个婴儿就跑去观察待产孕妇的状况。”

学校两年没招满人

让石忠洋有点担忧的是,助产士专业就业前景虽很好,但考生报名情况不是很乐观。

以高职三年制招生情况为例,2015年,学校计划招40名学生,最终录取36人;2016年,学校计划招35名学生,最终录取34人。这意味着学校连续两年没录满学生。今年,学校助产士专业可进行自主招生,招录比约为1:1.4,而就业前景没助产士专业好的护理专业,招录比则达到1:1.7。

究其原因,石忠洋认为,这与社会认知、考生家长的顾虑有关。“我们到高中宣传时,高中生听到这个专业就摇头,不理解也不太敢报这个专业。”石忠洋说,家长也有心理顾虑,觉得这就是一个接生孩子的工作,没有护理专业听上去光鲜。

为了增加助产士专业生源,学校看到有学生报护理专业时,就会“推销”助产士专业。石忠洋说:“我们不是引导学生一定报这个专业,而是负责任地告诉学生,这个专业的就业和发展确实比较有利。”

该校助产士专业大二学生钟茗也经历了由不太敢报到欣然接受这个专业的过程。最初,她觉得助产士专业听上去有点尴尬,但听到在医院工作的姐姐说助产士就业好,每天迎接新生命很幸福后,她才决定报考。经过两年的学习,钟茗越来越认可姐姐的说法,“经常有老师跟我们说医院很缺助产士,我们比较抢手,我们听着也挺开心的。”

再过几个月,学校首届高职三年制助产士专业学生就要实习。“我可以预测,这批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签到就业协议。”石忠洋说,助产士专业已成为学校的主推专业,下一步希望能扩大招生指标。

学生考取“两证”才能独立工作

目前,助产士专业学生和医院都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助产士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挂靠在护理系下,学生要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助产士证后才能独立工作,中间存在一年缓冲期,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马上缓解医院的用人压力。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主任孙桂荣介绍,按照相关规定,助产士专业学生要先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达到在医院工作满一年后或接生多少例的要求后才能报考助产士资格证。考到助产证后,学生才能独立工作。孙桂荣认为,助产士学生考助产证前还要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护理在学生的工作中只占一点比例。另外,学生工作一年才能考助产士证,中间有个周期。

不过,助产士学生培养周期长也受影响于助产士的职业属性。孙桂荣说,如今,高龄高危产妇越来越多,对助产士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产妇生产时,助产士不止是负责接生,还要密切留意产妇、婴儿情况,如遇紧急情况,助产士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除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外,还要花大力气学产科、妇科、儿科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学生用大一一年学产科,大二上学期学儿科、外科,大二下学期学妇科,大三去医院实习八个月。”孙桂荣说,除了本校专职教师外,学校还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生、助产士讲授专业课。

专家观点

专家建议建立独立助产士培养体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建议,我国要建立独立的助产士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助产士教育的质量,实现母婴工作的供给侧改革。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王松灵表示,二孩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助产士需求量增大,人员供给存在“断崖”,需要引起注意。此外,助产士的培养体系也存在问题。“我国86.4%的助产士最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原来是以中专为主,现在是大专,另外,这个专业一直放在护理系下。”王松灵说,助产士专业性强,不是简单接生,要具备妇科、产科、儿科、护理四项知识,放在护理系下不能有效提升这个专业的专业性。

王松灵举例,在国外,助产士专业有从本科到硕、博的独立教学体系和职称体系,属于高等医学教育。对此,王松灵建议,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独立的助产士学科专业,改变现有的助产士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学科的被动局面,改变现有助产专业和妇幼专业起点低的问题,在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等设立本科起点的助产士专业,积极开展助产士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王松灵还透露,首都医科大学正在申请助产士本科专业,如被批准的话,今年就可招生。

作者:李梦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李兰娟院士:二胎时代产科儿科面临四个越来越多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孩政策放开后,我国现有的妇幼保健、产科儿科服务体系将面临近30年来最大压力。 这样的压力,李兰娟用了四个“越来越多”来总结。“一是高危产妇越来越多。”她说。据预测,再生育妇女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高龄孕产妇,发生病理妊娠概率也会增高,加上剖宫产的影响,又有一半以上的再生育妇女带有疤痕子宫,可能会造成子宫破裂、大出血、前

产房是个浓缩的人生大舞台

产房是医院里最戏剧化,最具有画面感,一天24小时分分钟都会有真人秀大戏上演的人生大舞台。在这小小的大舞台上,有医生,有助产士,有产妇,有丈夫,有婆婆妈妈,是时间和空间的浓缩和集中展现;在这个舞台上充满酸甜苦辣和别样的悲欢离合,有阵痛,有喜悦,有血有泪,有汗水,有期盼,有意外,有动人的故事,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有惺惺相惜,有生死离别。产房是365天不打烊的人生大舞台,每天有演不完的喜剧、正剧、闹剧

国家卫计委:医院绩效分配将向产科倾斜

为应对目前生育需求快速增长,产科“一床难求”等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27日部署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出力争增加产科床位8.9万张、增加产科医生、助产士14万名,在“十三五”前期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在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半年来,生育需求快速增长,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孕产妇死亡率有

“十三五”期间,这个科的医护要涨工资啦!

导语: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哪些跟医务人员息息相关?小编带您了解一下。随着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高,群众对生育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增长,产科床位也越来越紧张。据悉,2016年仅北京市新生儿分娩量将达到40万。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生

老舍小说:八十年不绝之产科怪现象

前言:老舍这篇小说写于1933年12月,然而这故事就像是昨天写的一样。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大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

62岁助产士坚守产房一线41年 接生上万宝宝

3月8日,妇女节。医院的电话又来了。张国英搁下碗筷,丈夫的声音已从喉咙跳了出来,“走吧。”他是真的没有一丝情绪。散步、走路、吃饭、甚至睡觉,妻子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无数次被这样的电话中断,已是司空见惯。医院产房里要生孩子的人更需要他的妻子。张国英62岁了,是一名助产士。她是一名女性,她一辈子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女性。1976年开始工作,从公立医院到私立医院,从内退到返聘,41年的时间,若平均按照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