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成为临床研究证据的出口国

2013-08-13 小吴 整理 cmt

在8月8日中国心脏大会2013(CHC2013)临床研究未来十年论坛暨The Lancet 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的Harlan M. Krumholz教授作了题为“临床研究未来十年”的演讲。他指出,临床实践者每天都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而事实上可用的有效证据却少之又少。因此,“医学研究处于极度干旱的状态,临床医生恰似历经久旱的老农,祈求甘霖的到来。”

在8月8日中国心脏大会2013(CHC2013)临床研究未来十年论坛暨The Lancet 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的Harlan M. Krumholz教授作了题为“临床研究未来十年”的演讲。他指出,临床实践者每天都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而事实上可用的有效证据却少之又少。因此,“医学研究处于极度干旱的状态,临床医生恰似历经久旱的老农,祈求甘霖的到来。”

今后医学研究的特点

在Krumholz教授看来,医学界对临床研究证据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然而,任何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需要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今天研究所确定的方向,不应该仅着眼于现在,更应该远眺未来。他认为,今后的医学研究首先必须具有广泛的合作性。不能单靠科研人员设计研究思路并推广研究结果,研究架构应当包含政府决策制定着、临床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其次,研究合作网络应具有持续利用价值。既往为了一个研究建立一个团队,研究完成后就解散团队的做法“是严重的浪费”。第三,研究必须具有可转化性。“研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一研究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很难开展更多的研究。”此外,临床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研究者并不愿意共享信息,不能让研究数据的到最大化的应用。“研究数据的广泛分享,是研究成果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中国应成为临床研究证据的出口国

Krumholz教授指出,中国的临床实践对中国患者的影响或许比发达国家更大,因为当今中国应用的临床指南绝大部分来源于欧美,中国自己一手的研究证据少之又少。中国人群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所处的临床环境和利用的医疗设施都有别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不应该成为证据的进口国,而应该成为证据的出口国。”

中国迅猛激增的老龄化将促使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医疗出路何在?Krumholz认为,解决的关键在于,开展临床研究!中国需要建立新型的研究模式,研究要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即有怎样的需求就开展什么样的研究。

总体来说,中国研究要求更好、更快、费用更低。中国地域宽广,需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互相取长补短,保证协作网络的可持续利用及研究的可有效转化。

Krumholz强调,中国建立的国家临床研究中心职能不仅是产生证据,还要对二级医院进行培训教育,促使全国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此外,还要注意培养研究文化。

他最后展望临床研究,包括覆盖广泛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数据必须标准化并且共享;能持续收集临床信息,包括临床实践、患者特征、临床环境等的变化;需要患者、临床医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着共同参与;与患者进行无缝隙沟通,收集来自患者的可靠证据,并持续进行随访;开展基于人群层面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合作网络具有可持续利用性。

作者:小吴 整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2013-08-18 匿名用户

    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大型数据库,组织临床医师,病理医师,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在大数据库指导下,制订未来医药发展方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