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复旦团队研制出诱导型基因编辑ZFN靶向切除近10kb 全长HIV-1前病毒

2018-05-31 佚名 转化医学网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焕章课题组设计并构建出只在HIV感染细胞上才能切除HIV-1前病毒的诱导型锌指蛋白核酸酶(ZFN-Tat),避免了ZFN持续表达可能引起的潜在脱靶效应,为该技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焕章课题组设计并构建出只在HIV感染细胞上才能切除HIV-1前病毒的诱导型锌指蛋白核酸酶(ZFN-Tat),避免了ZFN持续表达可能引起的潜在脱靶效应,为该技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应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16225311830088X。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显着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但该疗法并不能治愈病人,其原因是抗病毒药物仅能抑制复制,并不能对感染细胞基因组中HIV前病毒起作用,即“治标不治本”。因此,如何靶向清除整合在免疫细胞基因组上的HIV前病毒,是目前艾滋病治疗研究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倘若能使整合的HIV前病毒从靶细胞基因组上缺失,那么,则可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不能治愈的问题,实现“斩草除根”的梦想。

目前,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治疗大约有20 多个方案进入临床试验,效果令人鼓舞,但其安全性问题仍需要考虑,譬如脱靶效应和免疫原性。2017 年 5 月 30 日,《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报道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治愈小鼠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的同时,基因编辑常用的工具 CRISPR/Cas9 可能会造成很多意料之外的基因突变。尽管,该文已撤稿,但技术本身的潜在脱靶效应是存在的。2018年1月,《自然》(Nature)报道了斯坦福大学Weinberg博士团队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七成的健康人体内存在Cas9蛋白同源物抗体,近半数人具有Cas9蛋白同源物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人体会对Cas9酶产生免疫反应,意味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可能会破坏基于CRISPR-Cas9开发的基因疗法。Weinberg博士对此表示,Cas9只在短时间内开启或表达,或者可以将Cas9进行重新设计使其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或抑制免疫系统本身。因此,开发有效性与安全性于一体的基因编辑技术是临床应用的前提。

2013年,朱焕章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使用ZFN,成功切除了整合在基因组中的HIV-1前病毒。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了《Nucleic Acids Res》上,被《Nature Biotechnology》等著名杂志引用达到102次,是复旦大学2016年高被引文章之一。2017年,该技术已获得国内首个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上应用的授权专利(http://www.sohu.com/a/138447035_183834)。朱焕章教授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式激活因子Tat可与HIV-1调控区LTR上反式激活应答元件TAR结合以促进病毒的转录和复制的原理,设计并构建了以HIV-1调控区LTR为启动子,通过反式激活因子Tat来调控ZFN的表达载体。由于Tat蛋白是HIV特有的病毒蛋白,仅在HIV-1病毒感染的细胞表达,而Tat蛋白可与调控载体ZFN 上游调控区 TAR元件结合,可诱导ZFN表达,从而导致ZFN介导前病毒基因切除 。伴随HIV-1前病毒的切除,Tat蛋白表达量将会减少,由此诱导的ZFN表达又恢复到背景水平,因而,可避免ZFN持续表达可能引起的潜在脱靶效应或免疫反应。将依赖Tat的ZFN表达载体转染HIV病毒感染细胞,结果显示大约30%感染细胞中HIV前病毒被切除(图1B)。若转染效率为100%的话,HIV前病毒被切除效率可达60%以上。



图 ZFN在HIV-1感染的细胞中依赖Tat诱导全长前病毒切除。左图为示意图,右图为ZFN表达载体转染HIV病毒感染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切除效率。

近几年来,朱焕章课题组在艾滋病基因治疗新型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利用基因编辑三大技术,除了前述靶向切除HIV前病毒外,也获得了靶向抑制HIV或干预HIV潜伏的ZFP、TALE以及dCas9系统,证实了这些系统的有效性(Molecular Therapy, 2016, 508-521.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2017, 233-242).Gene Therapy ,2014,90-95;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2015,98-106)。

原始出处:

Haiyan Ji, Panpan Lu, Baochi Liu, et al. Zinc-Finger Nucleases Induced by HIV-1 Tat Excise HIV-1 from the Host Genome in Infected and Latently Infected Cells.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2018.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8-07-19 zhouqu_8
  2. 2018-12-14 xlxchina
  3. 2018-06-06 yfjms

    学习

    0

  4. 2018-06-02 saikp

相关资讯

Hum Gene Ther:中国团队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阻断HIV多个关键节点!

CRISPR / Cas9是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在DNA特定位点产生特异性双链断裂,进而抵抗入侵病毒和质粒DNA。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基因编辑系统,通过靶向切除病毒长末端重复和基因编码序列来抑制HIV-1感染。如果该研究与昨日港大最新的HIV疫苗强强联手,那么攻克HIV这一世界难题也就不远了。

EBioMedicine:HIV为什么总治不好?可能是由于这种新机制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清除!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HIV逃逸免疫系统的一种新机理,精准地展示了HIV如何避免被免疫系统清除。这项新研究显示涉及一系列生物分子的HIV靶标和信号通路,对于抑制病毒活性和防止感染至关重要。这项发现于近日发表在《EBioMedicine》上,为HIV研究开启了一个新领域。

JAHA:胆红素与HIV阳性和HIV阴性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

由此可见,在调整已知的危险因素后,VACS研究的参与者(不管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胆红素水平升高具有较低的CVD、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如何掌控升高的胆红素的保护作用,以便用来减少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或改善风险估计。

MBio:发现调控HIV潜伏的重要宿主蛋白

5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研究组的研究论文SUN2 modulates HIV-1 infection and latency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lamin A/C to maintain the repressive chromatin。该研究揭示了宿主蛋白SUN2与核纤层蛋白lamin A/C相互作用通过维持抑制性染

Cell Reports:HIV如何经由性途径感染新宿主

尽管大家都知道HIV通过性传播,但是,科学界至今仍不清楚病毒如何经由生殖细胞粘液膜到达它们的免疫系统靶标。先前有研究在生化水平调查过HIV传播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测量值,直到今天,法国领导的一项研究终于直观地看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文章发表于5月8日的《Cell Reports》。

Cell:新发现!揭示 HIV选择休眠的秘密

艾滋病病毒很狡猾,它们会将遗传物质插入感染T细胞的DNA内,形成“病毒库”并以休眠的状态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这些潜伏的病毒是抗艾滋的重中之重。近期,科学家们找到了决定HIV自身保持活跃或者休眠状态的分子机制。这有望带来新的治疗方案,促使病毒“永不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