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科学家构建基于癌症基因组学的非组织特异标签的药物重定位新方法

2018-10-12 佚名 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

该研究通过从多组织的癌症基因组学数据构建非组织特异性的基因突变的核心标签,并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整合,构建了药物-基因靶定模式和药物特异性的评估方法,为靶点预测及药物重定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10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通讯》(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韩敬东研究组的论文“Accurate Drug Reposition through Non-Tissue Specific Core Signatures from Cancer Transcriptomes”。该研究通过从多组织的癌症基因组学数据构建非组织特异性的基因突变的核心标签,并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整合,构建了药物-基因靶定模式和药物特异性的评估方法,为靶点预测及药物重定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药物重定位及应用的流程概念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药物重定位的大规模实验筛选常常被局限在基于体外细胞或非人模式动物的环境下进行,缺少对真实人体情况的反映。基于细胞实验的筛选结果通常带有细胞系特异性,而且所能研究的靶点数目有限。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基于人体内环境的无细胞或组织特异性偏好的高通量药物靶基因的计算筛选方法,从TCGA癌症数据库中提取了8476个人类编码基因的单基因突变的、非组织特异性的“转录组核心标签”并将癌症背景予以去除,从而构建了全基因组水平的单基因靶点的筛选体系;并开发了“核心标签-药物-基因相互作用”(core-signature Drug-to-Gene,csD2G)算法,用这8476个转录组核心标签分别扫描3546个药物处理转录组标签来预测药物重定位新靶点,并且构建药物-靶点特异性评估体系,为1938个药物和3758个基因筛选出179004个高特异性的药物-基因靶向关系。在靶点预测的覆盖率和特异性上,csD2G优于体外细胞实验基因干扰标签、L1000实验标签的药物-靶点预测以及现存的药物重定位算法。研究人员随后将该方法扩展到三方面研究予以应用:1)重定位一类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去抑制TGF-β信号通路;2)重定位一类降血压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去激活AMPK、抑制AKT信号通路,并用临床电子病历验证;3)重定位并功能验证7个药物去特异选择性地靶向AKT-FOXO及AMPK通路,并延长线虫寿命。

该研究工作主要由韩敬东研究组博士徐迟和助理研究员艾道盛合作完成,得到科技部(2015CB964803;2016YFE0108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1749205;31210103916;91519330)、中科院(XDB19020301;XDA01010303)的资助。

原始出处:Chi Xu, Daosheng Ai, Shengbao Suo, et al. Accurate Drug Reposition through Non-Tissue Specific Core Signatures from Cancer Transcriptomes. Cell Rep. October 09, 2018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ancer Cell:欺骗脂肪细胞,挟持肠道菌群……为了作恶,癌细胞也是蛮拼的

我们知道,癌细胞有着诸多狡猾的作恶手段。他们会躲避免疫系统的监控,会长途跋涉转移阵地,也会蛰伏多年,以待复发。然而本周发表在《Cancer Cell》上的一篇文章,则又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为了在人体内作恶,白血病细胞竟会欺骗脂肪细胞,挟持肠道菌群,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孟志强教授专访:剑指“癌中之王”,免疫治疗成破局者!

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作为首个免疫肿瘤治疗药物强势登陆中国,是迄今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PD-1抑制剂。在2018年CSCO盛会上,有关纳武利尤单抗跨瘤肿适应证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其中,消化道肿瘤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进展的热门领域。

20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公布:通过抑制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

2018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1日起陆续揭晓,北京时间今天(1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最先揭晓。2015年,科学家屠呦呦(Youyou Tu)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科学家,这也使得这一奖项更为中国人所熟知!

Plos One:71项研究52万例患者分析:癌症患者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有生存获益

近期,阿司匹林在多项研究中纷纷折戟。这些研究显示,对于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日一片阿司匹林并没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反而增加出血和死亡风险。

EASD2018:又增实锤!糖尿病增加癌症风险

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4.15亿。既往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与癌症死亡率增加相关,肥胖亦可独立增加某些癌症的死亡风险。但是,上述风险增加是否与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在第54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18)上,两项糖尿病与癌症相关的研究公布(摘要号1117,摘要号1211),为糖尿病增加癌症风险再添证据。

避孕药防癌?适当的时候生育更靠谱

避孕药可降低癌症风险?是的,的确有研究表明,服用避孕药可以减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然而,并没有专家提倡过,靠服用避孕药来“抗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秘书长江泽飞教授指出,没有一种药是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就看你怎么用。网络上有很多“偏方”,有些纯粹是子虚乌有,有些则是夸大了研究结果。喜欢走捷径,可能是人的本能。对于肿瘤,大家是恐惧的,总希望能有个秘方,永绝后患。实际上,宣扬避孕药可以减少卵巢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