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荪院士: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SCI值得推荐

2014-03-07 甘晓 中国科学报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郑兰荪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指出,人民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力度。 创新如何才能真正驱动发展?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认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小组讨论的召集人之一,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向《中国科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是根本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郑兰荪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指出,人民政协常委会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力度。
 
创新如何才能真正驱动发展?委员们在小组讨论中认为,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小组讨论的召集人之一,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在于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不能没有它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上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对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十多年来,各个科研单位都以SCI作为评价标准,评审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课题立项和申报奖项,都需要用SCI中的统计数据。
 
郑兰荪认为,这一评价标准最大的优点在于公平。“正如高考,我们都知道,高考考得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他说,“但谁也不会怀疑,高考是相对公平的评价方式。”
 
近年来,我国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的逐年上升,不能不承认SCI导向性的重要作用。然而,论文上去了,科技驱动创新仍显乏力,有人便将矛头指向了SCI。
 
郑兰荪则指出,如果没有SCI评价标准,容易滋生科研腐败等,“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价体系,很容易出现科学工作者利用关系网获得资源等利益”。
 
因此,科技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SCI存在诸多问题,但科研评价却不能没有它。
 
基础研究靠量取胜?
 
近年来,我国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郑兰荪评价:“我国基础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创造将来供全人类共享的知识。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越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引用次数越多,证明其研究成果质量越高。SCI理所当然地成为评价基础研究的指标。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因为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还受到了《科学》杂志的关注。
 
在郑兰荪看来,在我国基础研究刚刚起步时,以SCI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确加快了我国基础研究的步伐。
 
然而,以SCI评价基础研究的弊病也开始凸显,其中之一便是在“以数量取胜”的评价导向下,一些研究人员滋生了浮躁的心态,片面跟踪国际研究热点,难以潜心从事原创性强的高水平研究,反而阻碍了基础研究的发展。
 
期待标准多元化
 
在应用研究领域,以SCI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便更加突出。郑兰荪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大家都只看发表文章的数量,也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造成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在每年的政协会议科技组讨论上,委员们仍然对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兴趣盎然。
 
“对科研成绩的单一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能够发布论文,但是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教育系统根据SCI对学科和高校实力的评估让每所大学都专注于发表论文。”“科研领域急需高水平的专门工程技术人员,但是现在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实用人才。”
 
郑兰荪则建议,科研评价体系应尽快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院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般院校不应该要求他们发论文,而应该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对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他说。
 
不过,郑兰荪坦言,要制定一套适应我国科学研究发展的完善的评价办法难度很大,需要政策制定者深入调研、全面考虑。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透露,政协科技组的委员们希望能够围绕科技体制的改革,持续开展深入的调研,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科学报》(2014-03-06 第3版   两会特刊)

作者:甘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5-02-28 xiaoai5777

    不错的文章,学习了

    0

  2. 2014-03-09 huagfeg

相关资讯

王国强:在深化医改中切实发挥中医药作用

  11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要求全国中医药系统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开创新时期中医药工作新局面,在深化医改中切实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王国强要求,中医药系统全体同志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

刘延东考察安徽医改:争当医改“排头兵”

  初夏时节,千里江淮一派生机蓬勃景象。  5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安徽考察医改工作情况。  她一路风尘仆仆,深入滁州、芜湖、合肥等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立医院,听取医务人员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心声,对安徽进一步深化医改寄予殷切期望。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孙志刚,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陪同考察。省委书记张宝顺,代省长王学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

医改困局:医、患、院、药各方“皆输”

   医疗产业链的尴尬局面,难以迅速改变。突出的表现是:参与的各方“均不满意”,甚至会出现满盘皆输的局面。  医疗消费者(患者)的感受是:看病难。    突出体现在公平性不足。占总人口45%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有着全国70%的(而且是一流的)医疗资源。看病贵。医药费用持续增长,中国的个人卫生支出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这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要让医生值钱,更要让医生有尊严

“北京协和医院一个教授级专家号14元,而医院停车每小时15元,几十年的知识积累价值荡然无存。”一些医疗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中央“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要让医生值钱,更要让医生的收入有尊严。“医生是一个‘晚熟’的职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说,培养一名合格医生需要十几年的周期,投入成本很高,而且医生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群体。作为人

中国医改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人物简介: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自1996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应邀在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长江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任教。 医疗市场化迫在眉睫当前,我们看病要花钱,有时还花很多钱,这看来好像和市场上别的商业行为没有区别了。尤其是在和以前不花钱看病的计划体制做比较的情况下,有人说现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医改的发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个家庭受益。 加强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机制,严肃查处重大安全事故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重特大事故下降16.9%。重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深入开展食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