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置入术后的临床瓣膜血栓形成

2018-11-18 xiangting MedSci原创

经导管主动脉ViV植入术后的临床瓣膜血栓形成很常见,尤其是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

关于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ViV)植入术后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的数据有限。这项研究目标是确定诊断为临床ViV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率、时间、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

对参与瓣中瓣国际数据登记中心的血栓形成病例进行调查,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的定义是基于同时存在新的瓣膜功能障碍和小叶血栓的影像证据。纳入300个ViV植入术。86.3%的病例植入支架,13.7%无支架;50%病例的经导管心脏瓣膜为自扩张,49%为球囊扩张,1.0%为机械扩张。临床瓣膜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7.6%(n=23),术后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01天(四分位间距,21-226)。15名患者(65%)出现症状恶化,21名患者(91%)跨瓣平均梯度升高。诊断时的平均梯度(中位数39mmHg;四分位间距,30-44)显著高于ViV后的即刻梯度(13mmHg;四分位间距, 8-20.5; P<0.001),并在口服抗凝治疗后显著降低(17.5mmHg;四分位间距,11-20.5; P<0.001)。没有与瓣膜血栓形成有关的死亡或中风。与瓣膜血栓形成相关的因素是口服抗凝(比值比[95%CI]:0.067 [0.008-0.543],P=0.011)、外科瓣膜真实内径与体表面积的指数(0.537 [0.331-0.873],P=0.012)、Mosaic或Hancock II支架猪生物假体(4.01 [1.287-12.485],P=0.017)。

经导管主动脉ViV植入术后的临床瓣膜血栓形成很常见,尤其是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虽然主动脉ViV通常与梯度升高相关,但如果与术后早期值相比梯度升高,则应排除瓣膜血栓形成。观察到使用某些类型的支架猪手术瓣膜治疗后的发病率更高,表明在该ViV患者亚组中需要对辅助抗血栓治疗进行特定调整。

原始出处:

Mohamed Abdel-Wahab. Clinical Valve Thrombosi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in-Valve Implantation. Cir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16 November 2018.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xiangt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现状、进展和问题分析-附PARTNER研究解读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的老年化,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lcific aortic stenosis ,CAS)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已成为老年人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1] 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30%-50%患者因高龄、

王建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手术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到目前为止,全球实际上已实施了8万多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欧美国家的心血管学界认为,TAVI是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新的突破,它很可能会取代原来的外科手术,大大减低由手术引发的出血、感染、脑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 一、PARTNER研究解读     PARTNER研究是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分为两个队列,A队列入选了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