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复发心梗的造血和免疫反应远小于第一次心梗

2020-02-27 不详 MedSci原创

反复心梗在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且与死亡率增高相关。骨髓祖细胞的长期重编程发生在对炎症刺激的反应中,且会在机体对继发性炎症反应后发生改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反复心梗对骨髓刺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在同一只小鼠进行连续2次模型不同左室区域心梗的手术方法,通过结扎左回旋动脉,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复发心肌梗死。第一次心肌梗死通过循环信号诱导骨髓的"记忆",降低骨髓巨噬细胞造血维

反复心梗在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且与死亡率增高相关。骨髓祖细胞的长期重编程发生在对炎症刺激的反应中,且会在机体对继发性炎症反应后发生改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反复心梗对骨髓刺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在同一只小鼠进行连续2次模型不同左室区域心梗的手术方法,通过结扎左回旋动脉,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复发心肌梗死。第一次心肌梗死通过循环信号诱导骨髓的"记忆",降低骨髓巨噬细胞造血维持因子的表达。这会抑制机体对后续事件的反应性。尽管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相似,但复发性心肌梗死比首次心肌梗死导致的紧急造血和白细胞更少,从而导致更少的白细胞迁移至梗死区域。在先前的心肌梗死后,对脂多糖的造血反应也减轻了。另外,28例复发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首次心肌梗死患者明显降低。

研究结果显示,造血和先天免疫反应是由第一次的心肌梗死形成的。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不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CC:基于心电图的肥厚型心肌病人工智能检测算法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不常见但重要的心源性猝死原因。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开发一种基于12导联心电图(ECG)的HCM人工智能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12导联心电图对2448例确诊为HCM的患者和5115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HCM对照者进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检测。随后,CNN会在612名HCM患者和12788名对照进行验证。HCM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8 ± 15.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7.

JACC:心梗和心衰再入院与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旨在评估加拿大安大略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衰(HF)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在安大略省,减少医院再入院率并没有政策激励。本研究纳入了2006-2017年65岁以上的AMI和HF住院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是30天的再入院率和出院后死亡率。最终共纳入分析了152808名AMI和223283名HF住院患者,安大略的AMI住院率在2006-2017年间降低了32%,HF住院率降低了9.1%。对

JACC: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目前尚无前瞻性研究TMAO长期的变化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10年的血浆TMAO变化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本研究在基线水平纳入了760名健康女性,血浆TMAO分别在第一次(1989-1990)和第二次(2000-2002)采血时检测,结果发现尽管基础TMAO水平各异,但是10年的TAMO增加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增加密

盘点:JACC2月第四期研究一览

1.长期暴露于PM2.5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DOI: 10.1016/j.jacc.2019.12.031http://www.onlinejacc.org/content/75/7长期接触细颗粒物(PM2.5)对心血管疾病(CVDs)的影响,在中国和其他同样高水平的国家中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中国PM2.5对CVD发生的长期影响。本研究纳入分析了China-PAR临床研究中的11

JACC:生物瓣膜血栓形成患者远期的抗凝预后研究

在生物瓣膜血栓形成(BPVT)的早期预防和治疗中,抗凝是有效的,但BPVT后的长期疗效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接受抗凝治疗的BPVT患者的远期预后。本研究纳入分析了83名因疑似BPVT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57±18岁,男性占54%),并与166名匹配对照进行对比分析。有62名患者在抗凝治疗后的3个月内心超结果转为正常,21名患者对华法林无反应。经过平均34个月时间的随访,病例组和对

JACC:国内学者揭示年龄-性别在血管硬化中的交互作用

动脉硬化是血管老化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上,血管研究主要集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上,而动脉僵硬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面临心血管疾病高负担的中国人群动脉硬化的终生轨迹,尤其是年龄-性别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决定因素。本研究纳入分析了80415名检测过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正常人群,结果表明年龄相关的动脉硬化程度存在性别差异,从青春期到58岁的男性血管硬化程度更高,而此后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