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oncol: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经一线免疫化疗后,以PET评估缓解情况的效果优于增强CT

2018-10-09 MedSci MedSci原创

正在进行的GALLIUM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采用奥比托珠单抗进行一线免疫化疗后的无进展存活期要比用利妥昔单抗化疗的长。现研究人员对该试验进行二次分析评估GALLIUM试验中一线免疫化疗后PET-CT反应的预后意义。GALLIUM是一个开放标签的平行随机的3期试验,招募年满18岁的既往未治疗过的CD22阳性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1-3a级、III/IV期或II期+肿瘤最大直径≥7cm)。

正在进行的GALLIUM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采用奥比托珠单抗进行一线免疫化疗后的无进展存活期要比用利妥昔单抗化疗的长。现研究人员对该试验进行二次分析评估GALLIUM试验中一线免疫化疗后PET-CT反应的预后意义。

GALLIUM是一个开放标签的平行随机的3期试验,招募年满18岁的既往未治疗过的CD22阳性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1-3a级、III/IV期或II期+肿瘤最大直径≥7cm)。将患者随机按1:1随机分至奥比托珠单抗组(第1疗程的第1、8和15天,和随后每疗程的第1天,1000mg 静滴)或利妥昔单抗组(每疗程第1天 375mg/m2 静滴),主要结点是已报道过的无进展存活期。二次分析主要是在诱导治疗结束后,以PET和CT为基础的缓解评估,并解释其与无进展存活期和总体存活预后之间的关系。

2011年7月6日-2014年2月4日共招募了1202位患者,其中595位被纳入PET人群;533(IHP 2007;前瞻性分析)和508位(Lugano 2014,回顾性分析)进行无进展存活期分析。诱导结束时,595位患者中有390位(65.5%[95% CI 61.6-69.4])获得PET完全缓解(根据IHP 2007标准),450位(75.6%[95% CI 72.0-79.0])获得PET完全代谢缓解(根据Lugano2014标准)。观察中位时间43.3个月(IQR 36.2-51.8),根据IHP 2007标准,PET完全应答者和未完全应答者诱导结束后2.5年无进展存活率分别达到87.8%(95% CI 83.9-90.8)和72.0%(95% CI 63.1-79.0;HR 0.4,95% CI 0.3-0.6,p<0.0001)。根据Lugano 2014标准,完全代谢应答者和未完全应答者的2.5年无进展存活率分别是87.4%(95% CI 83.7-90.2)和54.9%(40.5-67.3;HR 0.2,95% CI 0.1-0.3,p<0.0001)。

本研究表明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经过一线免疫化疗后,用PET来评估缓解情况比增强CT的效果好。根据Lugano 2014缓解标准PET评估,PET评估为研究缓解适应性的治疗措施提供平台。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Lancet Oncol:基因表达谱数据再建新功:精准判断部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FL)预后高度不一致,部分患者会出现早期复发,甚至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因此,临床需要在确诊时即根据相关预测模型确定患者的进展风险。法国里昂癌症研究中心Huet等利用FL基因表达谱数据构建了一个预后预测模型,并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中进行了验证。

Lancet haemat:利妥昔单抗可显著降低滤泡性淋巴瘤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的风险

滤泡性淋巴瘤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研究人员开展Aristotle研究对应用利妥昔单抗对组织学类型转化的风险及其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估。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欧洲的11个合作单位。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2日-2013年12月20日期间经组织学确诊的年满18岁的滤泡性淋巴瘤(1期、2期或3a期)患者。组织学转化定义:一线化疗后活检发现侵袭性淋巴瘤。主要评估节点:组织学转化的累积风险和转化后的

Blood: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

中心点:DTFL的免疫图谱与淋巴结型FL高度相关,但携带较少的KMT2D多发/等位基因突变。DTFL的免疫微环境与淋巴结型FL的显着不同,富集慢性炎症基因特征。摘要: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TF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惰性的滤泡性淋巴瘤(FL)。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典型FL无明显区别,其特征是小肠黏膜限制性受损,无肠外表现。目前,造成其临床特征如此独特的分子机制基本尚不明确。Johannes C.

NEJM: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用于未经治疗的晚期滤泡性淋巴瘤

研究认为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免疫疗法对未经治疗的晚期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与现行标准疗法相当

2018 多学科意见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滤泡性淋巴瘤应用艾代拉利司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的新型药物包括新型激酶抑制剂艾代拉利司,已经改变了这些疾病的治疗前期。但是艾代拉利司的应用与一种特殊的副作用相关,本文针对这些不良事件的管理提出指导建议。

Blood:MiR-150下调通过上调FOXP1促进滤泡性淋巴瘤向高级别淋巴瘤转化

中心点:转化FL可下调miR-150,导致FOXP1蛋白上调。上调MYC蛋白可抑制miR-150在转化FL中的表达。摘要:滤泡性淋巴瘤(F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病程多变,并且其组织学病理可转化成高级别的淋巴瘤,即典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近期,有研究表明MYC的遗传变异或过表达与FL转化(tFL)相关。但是,FL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Katerina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