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导致早产儿死亡的病因及死亡率研究(2000年—2011年)

2015-01-23 MedSci MedSci原创

我们收集并前瞻性分析了来自国际儿童健康研究院和人类发展新生儿研究网络的22248活产儿中的6075例死亡的数据,妊娠年龄在22岁0/7周至28岁6/7周。从2000年到2011年,我们分三个时间段,通过对基线水平的调整,比较了婴儿的总体和病因特异性死亡率。 2000年到2003年,每1000个活产儿死亡的人数是275(95% CI, 264 to 285);2004年到2007年,每1000个活

我们收集并前瞻性分析了来自国际儿童健康研究院和人类发展新生儿研究网络的22248活产儿中的6075例死亡的数据,妊娠年龄在22岁0/7周至28岁6/7周。从2000年到2011年,我们分三个时间段,通过对基线水平的调整,比较了婴儿的总体和病因特异性死亡率。

2000年到2003年,每1000个活产儿死亡的人数是275(95% CI, 264 to 285);2004年到2007年,每1000个活产儿死亡的人数是285(95% CI, 275 to 295);在2008 - 2011数量减少到258(95% CI, 248 to 268,P=0.003)。与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相比2008-2011年死于肺炎相关疾病很少(68 [95% CI, 63 to 74] vs. 83 [95% CI, 77 to 90] and 84 [95% CI, 78 to 90] per 1000 live births, P=0.002) 。相似的,与2000-2003年相比,2008-2011年死于感染(P=0.04)或者中枢神经损伤(P<0.001)也有所下降,然而,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比例有所上升(30 [95% CI, 27 to 34] vs. 23 [95% CI, 20 to 27], P=0.03) 。总之,40.4%的死亡发生在出生后12小时内,17.3%发生后28天。

我们发现从2000年到2011年,极早产儿的总体死亡率在下降。肺部问题、发育不成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在下降,,然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的死亡率有所上升。

原始出处

Ravi M. Patel, M.D., Sarah Kandefer, B.S., Michele C. Walsh, M.D., Edward F. Bell.et.al.Causes and Timing of Death in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from 2000 through 2011.NEJM.2014

本文是MedSci原创,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非常感谢!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JAMA:早产儿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统称为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其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发达国家,更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加速,导致长时间久坐、不健康饮食、吸烟、应激行为的发生,暴露于环境污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NCDs总体发病率高,在年轻人群中呈上升趋势。因为疾病产生的治疗费用,导致的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带来的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我国依据医院产科记录统计的早产儿发生率为7.8%,其中VLBWI占9.1%。过去认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其经典病理形式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随着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神经影像学、发

袁天明: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带来的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我国依据医院产科记录统计的早产儿发生率为7.8%,其中VLBWI占9.1%。过去认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其经典病理形式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随着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神经影

JAMA Pediatrics: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可能增加巨细胞病毒感染风险

据在线发表于JAMA Pediatrics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母乳喂养,则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的风险显著增加,甚至高于输血。在这项纳入500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研究中,所有参与者的出生体重均低于3.3磅,多数母体有CMV感染病史。随后研究人员对比了母乳喂养和输血的CMV感染风险差异。结果显示,接受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有29人确诊CMV感染,其中27人确定于母乳有关;输血组

J Pediatr: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新生护理大大增加了早产儿的存活率。然而,新生儿仍然会因严重的肺部疾病而死亡,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目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已经成为早产儿的主要死因,或伴发终身。J Pediatr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了干细胞治疗早产儿B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自三星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所的Won Soon Park医生及其同事将人脐带血经气管移植给

Obstet Gynecol:AFP与胎膜早破

众所周知,胎膜早破与宫内感染和早产儿发生率密切相关,在美国,每年约有3%的孕妇经历胎膜早破,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式存在低特异性和低阳性预测值,因此Amir Mor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以探究能否使用羊水中甲胎蛋白(AFP)含量作为胎膜早破的标志。 该研究纳入52例尿液样本、52例羊水样本,均来自52名顺产孕妇。17例精液样本,来自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