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监控下的中成药和辅助用药的突围之道(上)

2017-12-12 MedSci MedSci原创

在2017年岁末,医药市场也像进入了冷冬,虽然偶有阳光,但也无法化解阵阵寒风给行业带来的“寒意”。这段时间,药企变相商业贿赂被罚、“神药”广告被警告、各个省市出台停用或修改各类辅助用药,行业重大事件频出。特别是辅助用药政策,很多医院面临医保的巨大压力,采取一刀切措施,停用所有的辅助用药,其中不乏过十亿的大品种。广州也重点监控67种药品,也包括喜炎平等大品种在列。另外,受到莎普爱思事件的

在2017年岁末,医药市场也像进入了冷冬,虽然偶有阳光,但也无法化解阵阵寒风给行业带来的“寒意”。这段时间,药企变相商业贿赂被罚、“神药”广告被警告、各个省市出台停用或修改各类辅助用药,行业重大事件频出。特别是辅助用药政策,很多医院面临医保的巨大压力,采取一刀切措施,停用所有的辅助用药,其中不乏过十亿的大品种。广州也重点监控67种药品,也包括喜炎平等大品种在列。另外,受到莎普爱思事件的影响,一些以广告营销为主的OTC品种也备受争议。很多企业的拳头产品都直接面临来自市场的挑战。

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降费,对于疗效并不确切、用量大或价格贵的药品,现在是监控的重点,属于需要优先淘汰的品种。而对于疗效好的新药,虽然价格昂贵,但仍有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国家对创新药放开价格管制。

过去一般把辅助用药定义为——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理、代谢以增加其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药品;或有助于疾病或机体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这些药品包括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等10类。其中不乏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或一些营养类产品。另外,中成药其实与辅助用药有很多类似之处,例如前阵子曝光的华西医院停用所有的中成药及辅助用药。上海也有医院大量停用中成药的现象。

辅助用药未来被重点监控,只会越来越严格,并且很多更严格的药品监控政策还没有完全铺开。这一次全国各个省市限制辅助用药,大家看到的仍然以注射剂为主,包括中药注射剂,以及一些西药注射剂,甚至包括像奥美拉唑针剂都被限制了。这个限制主要针对限制输液,输液药物的使用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泛滥,能口服尽量口服,毕竟口服的成本便宜很多。因此,可以看出,这一次的重点监控,只是大政策下的一部分,未来还有很多大棒等着落地。举个例子,DRGs(按病种付费),这个政策已经试点很久,这个政策一旦铺开,对辅助用药来说,是致命性打击。以后有机会与大家详细谈谈DRGs对辅助用药的影响,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MedSci梅斯(MedSci_cn)

一、为什么最近会有那么多影响药品市场的事件?

很多人很奇怪,莎普爱思都这么多年了,前前后后CFDA也批评很多次,都是安然过关,为什么今年突然就过不了呢?另外,一些药品通过大量广告投放,目的是让更多的患者知道,不管信还是不信。就算有人怀疑它们的作用,也无从说起。而今年,任何一个品种只要被推到风口浪尖,都会面临强烈的冲击。这种现象在未来,会更加明显。OTC靠广告不靠疗效的日子,不会太久了。而处方药,靠带金不靠疗效的日子,也将走向末路。

为什么大家最近都在反思,、在纠错、在为十几年前的错误埋单呢?梅斯医学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CFDA政策导向使然。CFDA这几年励精图治,大举改革,成效斐然。但是过往的积弊太深,所以频频举起各种大棒,包括对未上市的药品采用更为严格的认证;对在研品种进行722自查自纠;对生产企业严格的稽查、视察和飞行检查;对已上市品种进行上市后再评价;对仿制药要求一致性评价;限制仿制药的总数量等等,总的目的就是一句话——淘汰落后产能,淘汰无明显疗效的品种,防止无效品种“成功上市”。现在,如果市场曝光某些疗效不好,或安全性不好的品种,相信CFDA会“快速配合”,顺水推舟。

其二,医保透支过于严重,反向制约医院和科室的处方行为。医保透支早已是事实,对于医保而言,希望将确有疗效,且价格实惠,或药物经济学价值更高的品种纳入医保;而将那些无明显疗效的品种剔出,这是总目的。目前的方式是,医保将压力传导到医院,医院再将压力传导到科室和医生。从限方(限制单张处方的金额)、取消医院药品和器械加成(让医院不再有多开药和多做检查的商业动机)、再到明文限制某些品种的使用,甚至限制进院。很多医院甚至极端到逢高则限的地步,像高值耗材、高价药品等都不得不进行限制。

而辅助用药,以往并不是重点监控的对象。实际上,很多辅助用药的用量相当庞大,价格也不便宜,因此,成为重点监控对象也是必然。

其三,医生的循证医学理念的提升。循证医学理念普及了20多年,中国临床医生逐步接受循证理念,而不是单纯的经验用药。那么,没有明确的循证证据的品种,再想打动医生,就变得很艰难。

过去通过带金等变相手段进行激励,现在国家打击药品流通环节种种问题,让医学回归证据,既往这些所谓的大品种,可能会直接进入谷底。

其四,消费者的觉醒。很多人认为,一些OTC品种,不是医保品种,是老百姓自己掏钱从药店购买的,只要广告做得好,销量自然就会上来。包括现在,有些人将处方药采用DTP药房形式,依然变相鼓励医生开药,让病人自己出钱购药,试图绕开医院和医保的监控,让患者买单。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信息壁垒被打破。很多靠广告营销的品种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哪怕患者自行购药,也会考虑实际支出的成本,家属也会关注这样的品种是否真正有效。同时,随着患者教育的不断深入,患者对专业知识也越来越有认知。记得有一个段子,一位患者拿着《新英格兰杂志》上一篇英文文章告诉医生:我这个疾病能否按这篇文章上进行治疗。虽然是段子,但是也反映患者对于专业知识认知的觉醒。虽然,有时这种觉醒反而会“添乱”,但是从长远来看,总是有益的,患者应该知晓一定的专业医学知识,这并不坏事。

从以上种种原因分析来看,辅助用药被严格监管,必将成为大趋势。虽然国家大力支持中成药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抱着中成药和辅助用药就可以逃脱重点监管的想法了。

二、想突围,却又走回老路

很多中成药被重点监控,导致有些品种销量下滑特别厉害。个别企业不从根源上着手,却想试图通过走老路,解决品种下滑的难题。

在过去,很多大品种通过代理商压货的方式找“出路”,现在有一些企业不去积累循证医学证据,而是到年底了,开经销商大会,鼓动经销商压货,加大推广力度,甚至试图强化带金,力图挽救颓势。若如此做法,只能说和政策趋势南辕北辙了,只会在老路上越陷越深。

现在的代理商/经销商,已不再是前几年的代理商,对医生的影响力度,已大不如从前。药品的销售真心不是快消品,而是专业化产品,需要根据证据进行学术营销。现在再用老路子,只会加快被抛弃的速度。

当然,还有一些企业也有更多的“奇招”,总想着从终端和营销角度入手,例如通过互联网进行变味的“患者教育”,让患者影响医生处方行为,或通过药房的药师进行“推荐”,提升销量,这些变相行为,可能会像伟哥一样,暂时是有效的,但是无法解决长久的问题。

如果您要了解如何应对中成药和辅助药品如何突围,如何营建产品壁垒,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号:MedSci梅斯(MedSci_cn),我们接下来会发布本文章的下部分。

如果有更多的交流,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加“bioonSir"留言备注“姓名+公司”,以便谷君拉您进入药企学术营销转型群交流!

相关阅读:

从莎普爱思们的“缓刑”到药企向学术营销转型

CSO被罚,药企学术营销转型已是燃眉之急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7-12-13 明天会更好!

    学习了.学习了.

    0

  2. 2017-12-13 jihuaijun1112

    学习学习学习

    0

  3. 2017-12-12 戒馋,懒,贪

    谢谢分享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中华老字号700种中成药品种或不用改名,看看是哪些?

中成药改名不一刀切,老字号或躲过改名危机。今年1月,为加强注册管理,进一步规范中成药的命名,体现中医药特色,尊重文化,继承传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种文章纷纷见诸网端,有调侃的,有担心的,也有失望的。

《中医药法》即将落地实施 药企重点布局抗肿瘤中成药

7月1日《中医药法》即将落地实施,目前中成药产业受到业界关注,尤其是抗肿瘤中成药,部分企业将其作为重点产品进行布局。对此有专家表示,在国内肿瘤治疗趋向“中西结合”大背景下,抗肿瘤中成药可发挥的空间较大。不过,由于大部分抗肿瘤中成药缺乏有效的临床数据,因此要在化药和生物制剂中突围仍有一定难度。

大控药!医院通知,每次只能开1盒!

近日,业界流传一份广州某医院的通知,在7月15日广州医改开始后,医院嘱咐门诊医生在物价改革后,关于挂号费、诊疗费变化,以及计算医生提成的等相关事宜。

中成药迎来新变化!总局发文规范中成药规格表述

10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征求《中成药规格表述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

CFDA:中成药名禁用宝灵精 公众普遍接受者可不改名

新的通用名称批准后,给予2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采取新名称后括注老名称的方式,让患者和医生逐步适应。

食药监总局:中成药命名要科学简明、避免夸大疗效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同时下发《关于规范已上市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中成药命名要坚持科学简明、避免重名,规范命名、避免夸大疗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