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从生物钟入手,切断营养供给,阻止肿瘤生长

2018-01-12 佚名 生物探索

导读:《Nature》最新一项研究从生物钟入手,找到阻止癌细胞获取营养的方法,能够在不影响健康细胞的前提下抑制肿瘤生长。1月10日,Salk研究所的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带领团队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一种蛋白激活剂REV-ERBs,能够阻断癌细胞获取营养、抑制其生长。这一策略会影响肿瘤细胞的昼夜节律。截取自Nature期刊REV-ERBs激活剂的由来每一个细胞

导读:《Nature》最新一项研究从生物钟入手,找到阻止癌细胞获取营养的方法,能够在不影响健康细胞的前提下抑制肿瘤生长。



1月10日,Salk研究所的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带领团队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文章,揭示一种蛋白激活剂REV-ERBs,能够阻断癌细胞获取营养、抑制其生长。这一策略会影响肿瘤细胞的昼夜节律。


截取自Nature期刊

REV-ERBs激活剂的由来

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并依据相应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以此控制细胞产生、利用营养物质(新陈代谢)。但是癌细胞会“逃避”生物钟限制,以满足自己无限分裂的营养需求。

之前已有研究发现,两种蛋白REV-ERBα、REV-ERBβ是控制细胞合成脂肪的“开关”,同时负责自噬过程。对于健康细胞而言,一天内只有12个小时会发生脂肪合成、自噬过程,这一时间段内REV-ERB蛋白的表达量较低。另外12个小时, REV-ERB蛋白表达量会上调,从而抑制脂肪合成、自噬过程,以确保细胞不会合成过多的脂肪、回收过多的营养。

基于这些成果,研究人员开发了REV-ERBs激活剂,希望这类药物能够阻止脂肪合成,从而治疗某些代谢类疾病。

抑制肿瘤生长?

考虑到癌细胞的生长严重依赖于脂肪合成以及自噬产物,Satchidananda Panda团队想知道:激活REV-ERBs是否会抑制癌症发展?

虽然癌细胞表达REV-ERB蛋白,但是蛋白活跃度有限。为验证猜测,研究人员选用两种REV-ERB激活剂SR9009、SR9011,用于刺激多种癌细胞,包括白血病乳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结果显示,REV-ERB激活剂能够杀死癌细胞,且对健康细胞没有影响。

新的抗癌策略

“激活REV-ERBs这一策略似乎适用于所有的癌症类型。这一点合乎常理,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癌症都需要营养补给。” Satchidananda Panda解释道,“当我们限制营养获取,癌细胞会被‘饿死’,而正常细胞已经习惯这种限制,所以并不会受影响。”

随后,Satchidananda Panda团队以患有胶质母细胞瘤的小鼠为模型,使用REV-ERB激活剂进行类似的试验。同样,他们发现,REV-ERB激活剂能够攻击癌细胞,阻止肿瘤生长,且对其他正常细胞没有影响。

这些结果不仅仅表明REV-ERB激活剂可以成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而且还有助于阐明昼夜节律、新陈代谢和癌症之间的关联。

下一步,他们将研究REV-ERB抑制剂对新陈代谢的影响,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他们希望挖掘其他影响昼夜节律的蛋白质或者基因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勇气和运气:生物钟的分子研究|饶毅深度解读2017年诺奖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三位科学家的获奖理由是: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获奖人简介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美国遗传学家,194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1年在西雅图华

痛心!又是一名不到四十岁的医生值班猝死!

国庆节期间,东莞长安港湾医院外科医生郑学文值班期间因中动脉夹层突发腹痛,于10月2日医治无效离世,年仅39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基因里的“滴答”声

10月2日下午,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公布,美国的三位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因“生物昼夜节律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共获此殊荣。

“生物钟”理论再受重视,睡眠有昼夜节律的变化,血压也有

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2日揭晓,三位科学家因“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获奖。生物节律就是我们通俗说的生物钟。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天然生物钟是由周期基因(the per)决定的,而周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昼夜节律性变动──它们在早晨浓度较低,而夜晚浓度升高,因此决定了人们早晨清醒,夜晚睡眠。诺奖的颁布让人们再次关注“生物钟”理论及其基因机制。事实上,遗传

NAT CELL BIOL:为了生存,癌细胞“悄然”改变生物钟

细胞作为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生物钟。但是,对于肿瘤细胞而言,其昼夜节律却有所改变。近日,《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揭示癌细胞改变昼夜节律、促进扩增的机制。

Nat Commun:生物钟的又一例证,人类首次监测到了癫痫发作节律

1月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文章证实,确实存在脑节律相关癫痫发作,周期大概在20-30天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