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ication:中国科研人员发现胚胎免疫AB面

2013-05-06 新华社 新华社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揭示胚胎免疫的AB面,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胚胎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基因不合的异物,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后会发生免疫排斥,类似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在正常情况下,胚胎不会受到母体的排斥而发育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对维持胚胎免疫耐受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揭示胚胎免疫的AB面,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胚胎对于母体来说是一个基因不合的异物,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后会发生免疫排斥,类似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但在正常情况下,胚胎不会受到母体的排斥而发育存活,这就是胚胎免疫耐受。其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大研究人员发现,在妊娠过程中,母-胎界面存在大量与众不同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天然杀伤能力很低,但可以产生伽马干扰素,抑制由于胚胎基因不合而产生的炎症细胞Th17,并将Th17的作用控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使母体对胎儿并不产生排斥反应,而是产生保护性免疫作用。

研究人员之一博士后傅斌清解释说,如果母体同时遭遇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会产生大量Th17细胞,导致炎症反应,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抑制能力,甚至暴露出杀伤的真面目,加剧胚胎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胚胎丢失或流产。尽显自然杀伤细胞与胚胎免疫的“恶人”与“卫士”AB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为什么胚胎局部的自然杀伤细胞失去杀伤功能,而变成维持母胎免疫耐受的卫士?研究者之一倪芳博士介绍,随后该课题组又利用微小RNA芯片技术进行筛查,首次发现胚胎局部的自然杀伤细胞富含一种微小核糖核酸分子miR-483-3p,该分子在胚胎自然杀伤细胞中的含量是正常自然杀伤细胞含量的近万倍,导致胚胎自然杀伤细胞不能分泌生长因子IGF-1,失去杀伤功能,转而分泌伽马干扰素,维持免疫调节功能。该研究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了胚胎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2月的《自然-通讯》上。

《自然-通讯》审稿人评价说,这项研究发现了IGF-1在人类自然杀伤细胞中的新功能,即IGF-1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这将对NK细胞的临床生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IGF-1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cytotoxic activity of human NK cell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is a critical regulator of many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ranging from longevity to immunity.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IGF-1 in natural killer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Here, we identify an essential role for IGF-1 in the positive regulation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 development and cytotoxicity. Specifically, we show that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IGF-1 and that differential endogenous IGF-1 expression leads to disparate cytotoxicity in human primary natural killer cells. Moreover, miR-483-3p is identified as a critical regulator of IGF-1 expression in natural killer cells. Overexpression of miR-483-3p has an effect similar to IGF-1 blockade and decreased natural killer cell cytotoxicity, whereas inhibition of miR-483-3p has the opposite effect, which is reversible with IGF-1 neutralizing antibody.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GF-1 and miR-483-3p belong to a new class of natural killer cell functional modulators and strengthen the prominent role of IGF-1 in innate.

作者:新华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人工合成肽可骗过免疫系统

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人工合成的分子,它可让外来颗粒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这种合成肽可被用来改善药物向肿瘤的输送并增进医学成像技术。目前的药物输送及成像策略受到了免疫系统快速识别并清除外来颗粒能力的阻碍。所谓的“自我”细胞通过被一种叫做CD47的膜蛋白标记而受到不被清除的保护。通过使用计算设计技术,Pia Rodriguez及其同事研发出了一种合成的基于人类CD47的肽。当研究人员将标记了该合成分子的

Nat Med:溶瘤免疫治疗或是对抗肝癌新利器

病毒使肝癌的生存期翻两番,这一惊人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这是一个公司(Jennerex Inc)主导的II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第一作者来自于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通讯作者来自于该公司。研究的主角是一种溶瘤免疫治疗,叫做JX-594(商品名:Pexa-Vec)。JX-794是一个牛痘病毒但不表达腺苷激酶(TK)从而确保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减少对正常分裂细胞

JBC:miR-155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健康所时玉舫研究组题为“MiR-155 Regulates Immune 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TAK1-binding Protein 2”的研究论文,报道了miR-

AR:自身抗体出现频率与个人携带的自身免疫风险表位数量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非RA自身抗体的重要性还不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来自美国波士顿布里格姆和妇女医院的Katherine P. Liao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电子病历(EMRs)中RA患者和非RA患者的临床诊断和自身抗体、自身抗原风险表位的关系。研究结果在线发布在2013年3月的《关节炎与风湿病》(ARTHRITIS & RHEUMATISM)杂志上,作者发现,RA患者

JAMA:研究发现在女孩中接种2次HPV疫苗所产生的抗感染水平可能与接种3次疫苗的年轻妇女相似

据5月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鉴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的接种次数及其成本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施行的障碍,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受2次HPV疫苗接种的女孩对HPV-16和HPV-18的免疫反应并不次于(不差于)那些接受3次疫苗接种的年轻妇女的免疫反应;这一期的《美国医学会杂志》是有关儿童健康的专刊。文章的作者指出,在建议减少接种次数的做法之前,还需要有更多的有关免疫期长短的

Nature:研究报道ICOS分子免疫新功能

在2013年4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Follicular T- helper cell recruitment governed by bystander B cells and ICOS-driven motility”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ICOS共刺激分子直接控制T淋巴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的新功能,为理解体液免疫调节提供了新线索。清华大学医学院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