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肠道微生物影响心血管疾病相关蛋白水平

2018-09-27 海北 MedSci原创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心血管疾病相关,但是至今为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明确。

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血管疾病相关,但是至今为止,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明确。

最近,来自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系统-全基因组和宏基因组范围的关联研究,该研究是关于人口队列LifeLines-DEEP92血管疾病相关蛋白的血浆浓度。

研究人员确定了73种蛋白质的遗传成分和41种蛋白质的微生物关联,其中31种蛋白与两者都相关。所鉴定的遗传和微生物因子主要发挥累加效应,并共同解释个体间高达76.6%的变异(平均为17.5%)。

遗传学对免疫相关蛋白的浓度贡献最大,而肠道微生物组对参与代谢和肠道健康的蛋白质贡献最大。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几种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能够影响参与上皮功能,脂质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蛋白质。

该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联合遗传和微生物效应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为未来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原始出处:

Zhernakova DV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disease-related protein levels are driven by genetics and gut microbiomeNATURE GENETICS, 2018; DOI: 10.1038/s41588-018-0224-7.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海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ELL HOST MICROBE:肠道微生物副产物可以预防沙门氏菌

最近,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具有不同定殖抗性水平的高复杂性共生群落来鉴定微生物群介导的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的定殖抗性机制。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亚洲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成立亚洲首间、以及香港唯一一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订立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新策略。医学院于早年已成功运用「微生物群移植」技术治疗多种危疾,专家们现计划将其应用拓展至如肥胖等其他疾病和身体状况,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Gut:中国肝癌早诊突破!浙大和郑大科学家首次建立了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肝癌早期诊断AI模型,在跨地域人群中得到验证

不知不觉间,肝癌已经成为了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的“生命收割机”,中国的形势也不怎么乐观,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新发肝癌病例达到46.6万,其中男性的数量约为女性的3倍。

Inflamm Bowel Dis:缓解期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可能与肠道微生物无关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胃肠道炎性疾病,肠道免疫功能混乱和异常是主要特征。

CELL:益生菌真的有益肠道健康吗?

最近,来自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探究了多菌株益生菌或自体粪便微生物组移植(aFMT)对小鼠和人类粘膜微生物群微环境的抗生素后重建的影响。

CELL:益生菌补充剂或对人体无效

经验益生菌通常被健康个体消费,作为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的手段。然而,关于益生菌肠粘膜定植功效的证据仍然稀少和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