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早产儿的梦魇——细菌感染

2015-03-23 佚名 生物谷

近日,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期刊eLIFE发表文章,他们发现了同一家医院的早产儿胃肠道细菌却各不相同。   早产儿特别容易发生胃肠道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因而严格控制细菌在医院婴儿室的孩子们中广泛传播变得格外重要。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同一家医院早产儿们的胃肠细菌群的基因组,评估细菌的代谢过程,跟踪不同细菌系在孩子们中的交叉传染过程。

近日,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期刊eLIFE发表文章,他们发现了同一家医院的早产儿胃肠道细菌却各不相同。
 
早产儿特别容易发生胃肠道细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因而严格控制细菌在医院婴儿室的孩子们中广泛传播变得格外重要。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同一家医院早产儿们的胃肠细菌群的基因组,评估细菌的代谢过程,跟踪不同细菌系在孩子们中的交叉传染过程。
 
他们在比较了患有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和健康婴儿的微生物群落后,惊奇地发现尽管同一种类的致病细菌在很多婴儿上大量繁殖,基因组研究显示每一个孩子身上带有的具体菌种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得了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的孩子们,没有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种共有的菌种。
 
特定菌种没有在婴儿中传播开来,似乎在提示我们一定有一种隔离机制使得细菌没法在处于同一环境成长的孩子中传播。医院中的育婴室似乎能够提供有效地防护措施避免了这些危险的细菌在这些脆弱的孩子中肆意传播。然而,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理依然是个谜。

原始出处: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早产和死胎与怀孕期间的细菌感染有关

据 3 月 19 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对一项从 2009-2012 年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对感染了流感嗜血杆菌这种细菌的育龄妇女的监测研究中,怀孕与发生这种感染的较大风险有关,后者则与诸如早产和死胎等不良妊娠后果有关。 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起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某些研究提示,在怀孕时罹患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性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尽管这些情况所基于的病例数较少。

EASL 2014:白蛋白输注不改善合并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生存

白蛋白输注能有效提高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但它对合并细菌感染(不包括自发性腹膜炎)的肝硬化患者的作用尚未明确。法国贝桑松明热斯医院Thevenot等对此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其结果在2014年4月9日至4月13日的EASL2014会上公布。 研究共纳入191名肝硬化患者(涉及25个研究中心,男性占68%,年龄平均55岁,92%为酒精性肝硬化),纳入标准为Ch

JOT:骨不连术中细菌培养并不可靠

骨折不愈合是长骨骨折的一个灾难性并发症,某些特定人群如吸烟、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开放性骨折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治疗可以给骨折提供最佳的稳定,但是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出现细菌感染时,在骨折局部由细菌分泌细胞外多糖聚合体,形成“生物膜”,对细菌具有能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细菌培养是传统检测感染性骨不连的唯一方法,但是通过常规的细菌培养技术很难检测和确认生物膜感染,因此,在临床中存在这样一种情

Am. J. Respir. Crit. Care:肺部防御细菌感染的新机制

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免疫机制,其机制可以保护我们肺部免受细菌感染。这项研究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上,揭示了健康肺中含有白细胞介素26,当肺局部曝露于细菌化合物(内毒素)后会进一步增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招募和动员抗菌白细胞。 该研究小组希望此发现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

Nature:机体如何选择性对抗病原菌

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和其他疾病患者来说,细菌感染可引起一些主要问题。在住院期间问题尤为严重,因为此时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变弱。 更复杂的是,缓解或防止感染的抗生素,可能对生活在体内的健康有益菌(主要在肠道内)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微生物群——意指栖居于体内的所有微生物——失去平衡,就会使有害细菌处于支配地位,并产生抗生素耐药菌株。 鉴于此,对于澄清“身体如何对抗病原菌而不消灭良性细菌”

Science:新生脂肪可帮助对抗细菌感染

在一个崇尚“纤瘦美”的社会里,任何与“脂肪”有关的物质仿佛都成了不好的东西。许多人提起自己体内存在的大量脂肪就深感恐惧,更别提“臭名昭著”的胆固醇了。实际上,身体内的各种物质各司其职,即使被很多人厌恶的脂肪,也在人体的正常运作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脂肪层能够保护脏器,维持体温,乃至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指出,分化中的皮下脂肪组织能够分泌一种抗菌肽并杀死金黄色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