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父母散光会“遗传”给孩子吗?

2022-12-23 liangying MedSci原创

父母患有散光的儿童应及早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散光,以促进与年龄相适应的视力矫正和视力发展。

散光是常见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全球儿童患病率为14.9%,成人患病率为40.4%。未矫正的散光会导致弱视。此外,散光与近视发展相关。在298名10岁或以下儿童的队列中,观察到散光大于1.0D的眼睛近视程度较高。与近视或远视不同,散光在任何距离都会阻碍清晰的视觉,从而干扰对比敏感度和刺激的空间处理。这些视觉缺陷会导致认知功能、语言能力和精细运动任务的破坏性影响。根据Bayley婴儿和幼儿发展量表(第3版,BSITD-III),患有2.0D或更大未矫正散光的1-3岁儿童在认知和语言量表中表现更差。

父母散光是与儿童散光发展风险相关的因素,然而,这种关联的程度还没有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父母散光和孩子散光之间的关系。

这项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包括来自香港儿童眼科研究招募的家庭三人组的参与者,每个三人组包括一名6至8岁的儿童和双亲。没有对儿童的屈光状态设定限制标准。对2022年2月至6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儿童进行了睫状肌麻痹自折射和自角膜测量,而对其父母进行了非睫状肌麻痹自折射和自角膜测量。根据父母散光严重程度将儿童分为6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孩子的户外和近工时间等信息。主要结果是6类儿童中儿童散光的几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儿童散光的相关因素。

共有17124名参与者,来自5708个三人组(2964名男孩和2754名女孩),平均年龄为7.32(0.87)岁 ,416名家长接受了检查。父母双方散光1.0 D或更大与儿童发生屈光性散光(RA)和角膜散光(CA)的几率更大相关。当父母双方的散光均为2.0D或更高时,各自的or值分别增加到3.10和4.31。父母散光越高,儿童患RA和CA的风险越高。父母散光与相应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5708组不同父母散光严重程度对应的儿童散光患病率

总之,这项横断面研究的结果表明,父母散光可能与儿童散光具有独立的剂量依赖关系。父母患有散光的儿童应及早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散光,以促进与年龄相适应的视力矫正和视力发展。

参考文献:

Kam KW, Chee ASH, Zhang Y, et al.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Astigmatism With Child Astigmatism in the Hong Kong Children Eye Study. JAMA Netw Open. 2022;5(12):e224779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47795

作者:liangy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22-12-26 乡愁

    好终于有证据说明和遗传有关了

    0

相关资讯

Stroke: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围手术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计划分娩和手术时机可能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允许个性化治疗,以减少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脑损伤的风险。新生儿手术脑灌注技术的优化及脑窦静脉血栓形成与围术期危险因素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Cardiovasc Diabetol:代谢相关脂肪肝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基于易获取的患者参数,ML方法在识别伴有CVD的MAFLD患者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性能。

JTV:深部组织损伤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DTI 特有的危险因素似乎包括贫血、使用血管加压药、血液透析和使用尼古丁。

Neurology:磁共振可见血管周围间隙与痴呆症发病风险:Framingham心脏研究

半卵圆中心(CSO)中血管周围间隙(PVS)可能代表卒中和痴呆的病理生理学的关键方面。研究发现,CSO 中 PVS 负荷增加与痴呆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与总脑和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和隐蔽性梗死有关。

Neurology:饮酒是急性卒中的危险因素:INSTROKE研究

卒中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高摄入量和中等摄入量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而低摄入量与卒中无关。然而,存在重要的区域差异,这可能与酒精消费者的人口特征、消费类型或模式的差异有关。

《中国全科医学》论著:近1/3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还会患这种疾病!这些危险因素需重点关注

亟待针对重点人群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综合干预,具体包括健康宣教、合理膳食、加强运动、规律服药、定期体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