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放疗创新 让癌症不再可怕

2019-08-06 MED24 健康号

放射治疗是被严重污名化的一门技术,因为过去放疗技术比较粗糙,可能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患者往往存在恐惧情绪,甚至一些患者由于惧怕放疗而选择姑息治疗,延误病情,放弃了根治的机会。

放射治疗是被严重污名化的一门技术,因为过去放疗技术比较粗糙,可能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患者往往存在恐惧情绪,甚至一些患者由于惧怕放疗而选择姑息治疗,延误病情,放弃了根治的机会。

袁双虎教授介绍,实际上,近些年放疗技术飞速发展,已经进入精准放疗时代。所谓精准放疗,第一个层次是指物理精准,当前,聚焦照射肿瘤的精准度进入了毫米级、亚毫米级,并且要保证全程精准,通过CT、MR、磁共振在线引导,避免放疗过程中出现未知的偏移,每一步都强调精度,而不仅仅是刚开始定位的精准。

精准放疗还需要从物理精准走向生物精准,从基因方面分析患者的耐受性和肿瘤敏感性,从而给予精准剂量、按需照射。生物精准再深一个层次,还可以把肿瘤内区分出不同的亚区域,把其差异成像,并在照射的时候,关注到每一个点的差异,取得更好的照射效果。

生物调控精准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采用纳米药物进入肿瘤内部,改善肿瘤微环境,把乏氧环境改成富氧环境,酸性环境改成碱性环境,提升放疗的敏感性,降低放疗剂量。

未来,放疗还将实现智能化照射,将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从放疗定位、靶区勾画、计划优化到治疗实施,一个按钮即可全部自动化实现。

癌症并不可怕,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很多百姓谈癌色变,实际上癌症并没有这么可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5%以上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比糖尿病的治愈率还高。

袁双虎教授认为,在和癌症患者沟通时首先要进行区分,有些患者看上去病情严重,但还有治愈的机会,对这部分患者,要给他生活的勇气,告诉他科学的解决方案和未来的预期值,通过医患双方的配合,达到长期生存的效果。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延缓病情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的质量。

袁双虎教授坦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要精确分析肿瘤特点外,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经济水平、家庭状况、预期诉求等,合理取舍,尽量减少患者的损伤和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做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对待患者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从内心真的感恩他们,因为没有患者就没有医生的成长。但是,光有仁心还不够,还要有真正高超的医术,要踏实钻研,突破创新。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讲的就是要创新,尤其是治疗癌症方面,要有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因为旧的方法总有不足,医生需要创新、整合,建立更安全、更有效的方式治疗更多患者。

作者:MED2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 Oncol:精准医学时代,精准放疗如何实现?

导读 随着放疗技术的精准和肿瘤基因组学的进展,根据肿瘤基因分型的给予个体化、精准放疗的需求逐渐凸显,然而,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肿瘤放疗却未经实现。发表于本期《柳叶刀-肿瘤学》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个领域的初步成果——基于基因表达调控的放疗剂量(genomic-adjusted radiation dose, GARD)来预测放疗效果。这个研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多遥远?

宫颈癌**放疗“协和模式”建立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国内率先采用调强放疗、三维近距离治疗等新技术用于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并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化精确治疗模式,12年来共诊治2313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达77.8%,局部控制率达86.9%,高于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