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生态中心汪海林研究组在DNA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17-04-21 叶瑞优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污染等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可引起遗传信息载体DNA双链的断裂,而断裂的DNA双链可部分转化为单链DNA。RecA/Rad51家族蛋白可在单链DNA部分组装形成核蛋白丝,并通过快速、准确识别同源双链DNA(dsDNA)模板介导链交换过程,进而实现对DNA双链断裂的同源重组修复。但是,长期困扰人们的是:1)已知的拉伸、欠旋的核蛋白丝结构由于其固有的刚性,如何能满足在大量非同源DNA并存且结构复杂的基

环境污染等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可引起遗传信息载体DNA双链的断裂,而断裂的DNA双链可部分转化为单链DNA。RecA/Rad51家族蛋白可在单链DNA部分组装形成核蛋白丝,并通过快速、准确识别同源双链DNA(dsDNA)模板介导链交换过程,进而实现对DNA双链断裂的同源重组修复。但是,长期困扰人们的是:1)已知的拉伸、欠旋的核蛋白丝结构由于其固有的刚性,如何能满足在大量非同源DNA并存且结构复杂的基因组中快速寻找到仅有1-2拷贝的同源DNA序列?2)这种结构主要是通过消除和抑制ATP水解而获得,但是在生理条件下核蛋白丝中的RecA可催化水解ATP,并导致一定的RecA解离。因此,在生理条件下又如何能保证核蛋白丝结构的完整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海林研究组利用研制的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偏振装置,发展了研究RecA在ssDNA上动态组装的分析新方法,可以快速捕获并分离溶液中形成的各种RecA核蛋白丝组装体。另外,通过独特的设计可防止RecA的解离,因此可在快速分离过程中有效保存已被捕获的RecA核蛋白丝。通过其电泳迁移行为的差异,可以准确测量其结合计量学。

利用这种新分析方法,他们发现,在生理条件下,RecA在ssDNA上组装主要形成低密度、不饱和的核蛋白丝组装体,其中超过一半的DNA并未结合RecA蛋白,即裸露的。在线荧光偏振分析、电镜成像分析、酶切保护性分析等一致证明了这一结果。体外链交换反应实验表明,低密度、不饱和的核蛋白丝是介导链交换反应的关键组装体;相应地,多个ATP水解活性缺失的RecA突变体仅形成高密度核蛋白丝(缺少裸露的DNA部分)并不能介导链交换反应。为了考察这一机制是否存在于活体内,他们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一种稀有的DNA内切酶基因,设计了一套精密的活体同源重组修复报告体系。利用这套活体报告体系,他们发现RecAP67D和P67E体外仅形成低密度、不饱和的核蛋白丝组装体,在活体内可有效地介导同源重组修复。相反地,RecA P67R、P67K和P67Y拥有ATP水解酶活性,但不能形成低密度核蛋白丝组装体,难以介导活体同源重组修复。

该组通过一系列体外和活体实验,证明了介导同源重组修复的核蛋白丝的基本结构是由RecA蛋白通过ATP水解有限组装到单链DNA上形成的不饱和核蛋白丝组装体。这一发现是对传统同源重组修复的关键核蛋白丝组装体基础结构认识的一个重要改变,为深入理解同源重组修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原始出处:

作者:叶瑞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njp&#1602D&#160MA:利用2D纳米孔检测DNA甲基化&#160新型癌症诊断技术有望被开发

图片来源:www.sciencedaily.com 2017年4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对癌症进行早期检测,就好像DNA中所发生的改变,或许能够帮助增强研究人员对癌症的诊断和疗法的进行,同时还能够帮助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

J MOL DIAGN:将DNA分割成液滴,新型血液检测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识别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的特定基因突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杂志描述了一种新的血液检测,可快速准确地识别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能够使临床医生做出早期地、个性化的治疗选择。该方法的发明者之一,Biodesix公司的开发运营部副总裁Gary A. Pestano博士表示,这项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首

Nat Commun:上海应物所等在 DNA 折纸纳米力学成像探针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 DNA 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 DNA 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 DNA 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 -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4738)。DNA 折纸结构是利用 DNA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程序性设计将

Chem Sci:同济教授DNA分子器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因为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的突出贡献,来自美国、法国和荷兰的三位科学家被授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子机器”这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名词自此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些机器可谓是“最小机器”,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大小。分子机器其实是个颇为形象的称呼,是将宏观机器的概念引申至分子水平,指在合适的外界刺激下,可以执行类似机器运动的独立分子或分子组装体。分子机器包括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分子阀门、分

CLIN CANCER RES:血液及痰中DNA启动子甲基化检测早期诊断肺癌

CT检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CLIN CANCER RES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通过检测血液及痰中的肺癌特异性基因DNA甲基化的方式来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JBC:南方科技大学汪涛课题组等阐释第5个真核DNA复制源组件

近日,国际知名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汪涛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研究组和金长文研究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在真核生物DNA复制源组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题为“Sap1 is a replication-initiation factor essential for the assembl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