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无论PD-L1表达水平 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NSCLC鳞癌生存获益显著

2018-11-02 吴星 环球医学

2018年9月,《N Engl J Me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帕博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全部肺癌的20%~30%,与非鳞状NSCLC相比,与更短的生存期相关。组织学上缺乏可靶向的突变,通常意味着鳞状NSCLC的主要治疗只能限于细胞毒性化疗。

已有研究发现,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对鳞状和非鳞状NSCLC均有效。对于转移性鳞状NSCLC,如果肿瘤细胞PD-L1表达≥50%,其标准一线治疗为基于铂的化疗或帕博利珠单抗。最近,对于非鳞状NSCLC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化疗也表现出可显着延长总生存期。

2018年9月,《N Engl J Me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帕博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这项双盲3期试验中,研究者将559名未经治的转移性鳞状NSCLC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帕博利珠单抗200mg组或生理盐水安慰剂组,共进行35个周期;所有患者前4个周期均接受卡铂联合紫杉醇或纳米白蛋白结合紫杉醇。首要终点为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中位随访7.8个月后,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9个月(95% 置信区间[CI],13.2~未达到)和11.3个月(95% CI,9.5~14.8)(死亡风险比[HR],0.64;95% CI,0.49~0.85;P<0.001)。无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总生存期获益都一致。

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4个月(95% CI,6.2~8.3)和4.8个月(95% CI,4.3~5.7)(疾病进展或死亡的HR,0.56;95% CI,0.45~0.70;P<0.001)。

帕博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9.8%和68.2%。不良事件造成的停止治疗,帕博利珠单抗组比在安慰剂组更常见(13.3% vs 6.4%)。

因此,在既往未经治的转移性鳞状NSCLC患者中,与仅化疗相比,将帕博利珠单抗添加到卡铂+紫杉醇或纳米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的化疗中,可显着延长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ClinicalTrials.gov编号,NCT02775435)

当前试验和其他3项3期试验的结果表明,无论组织学亚型或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如何,加入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转移性NSCLC都具有良好的疗效。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与单独化疗组相比均可显着延长而使患者获益。

原始出处:

Paz-Ares L, Luft A, Vicente D,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 Sep 25. doi: 10.1056/NEJMoa1810865.

作者:吴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左肺下叶周围型肺癌!

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间歇性刺激性干咳,伴痰中带血红色血丝两次,痰量较少,无气短及喘鸣,无发热,无胸痛,无声音嘶哑等症状,当时未诊治。半个月前患者体检时发现NSE增高,CA125增高。

Lung Cancer:多学科团队会诊是否会改善肺癌生存期?

2018年10月,澳大利亚学者在《Lung Cancer》发表了连续队列研究的结果,考察多学科团队会诊是否会改善肺癌生存期。

BMJ: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肺癌风险

在这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中,ACEI的使用与肺癌风险增加有关。使用ACEI超过五年的人群中这种关联特别明显。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的研究以确定这些药物对肺癌发病率的影响。

右肺中叶肺癌1例

患者,女,78岁,反复刺激性咳嗽、咳痰8月,发现右肺中叶阴影20天

PLos One: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炎症小体的激活降低

这项研究结果支持肺部微环境中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假设,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楼钦元:我在美国治肺癌(全文)

编者语: 近日,我们收到了一位老先生的来稿。老先生将自己在美国治疗肺癌和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体验和经过详细记录在来稿中,一是希望通过这篇稿件答谢亲友在他患病期间所给予的关心鼓励,二是希望将自己的经验提供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参考。为此,我们对老先生的来稿进行连载,以期唤起更多人对我国癌症诊断治疗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作者简介: 楼钦元,男,70岁,早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年代初赴美从